[2011/12/29]

春暉園溫泉渡假村 → 天安門廣場 → 故宮紫禁城 → 景山公園 → 全聚德烤鴨 → 天壇 → 正陽門大柵欄 → 雜技表演 → 金漢斯BBQ → 居庸關長城古客棧

***

 

這次訂購的旅行,網路上寫的行程、旅行社寄的行程、當地實際的行程,三個版本都不同!

沒想到在地導遊安排我們來到北京的第一天行程,就要去我這次最想看的紫禁城! 真是讓我措手不及~

 

前一晚在巴士上,導遊就有跟我們說這幾天的天氣都在0度上下...

但即使0度也不一定會下雪,因為下雪不只要看溫度、也要看溼度,然而北京太乾燥,並不太容易下雪。

三姊說她也有上網查過,應該是在我們要回去台灣那陣子、北京才會下雪...

我本來是很想看雪中的紫禁城和長城的... 也就不抱什麼期望了~

沒想到!! 今早走出飯店去吃早餐,天空竟然微微飄著細小如粉的雪!!!

導遊說這程度雖然稱不上下雪,但的確是降雪了。

他說我們非常幸運,北京這個冬季的第3場雪、在我們抵達的隔天就給遇上了^_^

 

我們巴士停在國家大劇院前、再走過去天安門廣場的,說是可能有什麼官員在附近所以要管制...

而我們也只不過在那邊拍照、移動速度慢了些,就有公安過來趕人,要我們快點離開...

然後在進到天安門廣場之前,還要檢查包包過安檢...

這一切也不過就短短幾分鐘,卻讓我感受到生活在共產國家的不同...

***

 

入紫禁城的第一道門 - 天安門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時稱為承天門。

明清的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布重要詔令,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殿試公布三甲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即使再怎麼小的雪,我們抵達天安門廣場時,看地面上和屋頂上都還是有積雪了,開心^_^

雖說是改朝換代了,但是看這古代歷史建築的城樓下、掛在那城台上的畫像和標語,真是挺礙眼的=_=

 

「外金水河」是天安門前面的人工河,橫跨在河上有七座玉帶形的石拱橋,除兩旁外側的橋除外,中間的五座群橋統稱為「外金水橋」,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五個門洞相互對應。

正中央最為寬闊的是為皇帝一人專用進出皇宮的「御路橋」;在御路橋左右的是宗室親王們通行的「王公橋」;接著在王公橋外側的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們走的「品級橋」。

 

天安門城樓的前後各有一對華表,通體用漢白玉雕刻而成,每根高10多米,重萬餘斤。華表上刻有雲紋和盤龍圖案,在靠近頂部的地方橫插著一塊雲板,稱作「日月板」。

華表的最頂端有承露盤,盤上蹲立著「龍生九子」之一的石犼,也叫做「朝天吼」或「望天吼」。其中城樓內側的石犼面向北方,正對著紫禁城,稱為「望君出」,外側的石犼面向南方,稱為「望君歸」。

這是我在進了天安門才發現的,因為我都走最後,走在團體最後面的領隊才跟我說門外也有一對。

所以我拍的這根,是在門內面對著紫禁城、望著君王出門的「望君出」↓

***

 

入紫禁城的第二道門 - 端門

『端門』城樓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整個建築結構和風格與天安門相同。明清時,逢皇帝上朝,百官皆跪於端門,待皇帝召見,方可穿過端門、午門左門或右門、太和門而入太和殿覲見。

***

 

入紫禁城的第三道門 - 午門

『午門』在紫禁城南面城垣正中,為禁城正門,是紫禁城四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城台中央門洞為皇帝出入的“御路門”,此外只有皇后大婚時喜轎入宮,殿試高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出宮時可以走中門。宗室王公則出入西門,文武官員出入東門。城臺左右轉角各辟一掖門,只在大朝日開啟。城樓上置鐘鼓,皇帝出午門祭太廟時擊鼓,祭社稷時鳴鐘,舉行大典時鐘鼓齊鳴。

午門也是皇帝經常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遇有大規模的凱旋獻俘禮,皇帝登上午門城樓,午門前舉行莊嚴的大型儀式,盡顯皇權的威儀。明代,皇帝施淫威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此進行,“推出午門斬首”的説法即由此訛化而來。

 

在前往午門的路上,就聽到有遊客說要去斬首場了><"

雖說現在冬天是去北京旅遊的淡季,領隊也說今天觀光客算少了,但我還是覺得人好多!

來到這凹字型的樓閣,除了覺得這紅色城牆又高又壯觀,再來就是覺得好舊~

看的出城牆中間的部份應該是有粉刷過,但兩側的牆面卻剝落的很嚴重...

看到城臺上的城樓有搭鷹架,看來紫禁城的維修與維護真的是個長遠的大工程。

 

午門後、太和門前有一條東西向的「內金水河」,水源來自護城河,這河段是紫禁城內最寬最華麗的一段,因其形似玉帶又稱玉帶河。

河上有五座漢白玉石橋,正中主橋是皇帝專用的「御路橋」,主橋旁兩座供宗室王公行走的稱「王公橋」,再外兩座是供三品以上文武大臣行走的「品級橋」。

外金水橋和內金水橋的五座石橋名稱都一樣,我們大家當然都是走中間那座皇帝專用的御路橋了~

可我當時怎麼都沒拍這內、外金水橋呢??

***

 

入紫禁城的第四道門 -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莊嚴的門戶,明永樂年建成,初稱奉天門,嘉靖朝改名皇極門。清順治入主北京後始名太和門。現有建築為清光緒年間火災後所重建而成。

內金水河的御路橋直通太和門的石板路名叫御路。太和門前有一對高大的銅獅子,這樣的銅獅子在皇城內只有五對。太和門在明代是皇帝早朝御門聽政的場所;清入關後,順治皇帝也在此頒詔天下。

這是我在穿過太和門後才拍的↓ 所以對於門前那對銅獅子沒什麼印象...?

 

穿過為入紫禁城的四道門之後(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終於要進入外朝前三大殿區看宮殿了~

『紫禁城』總體上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前朝(外朝)和後寢(內廷)。

前朝佔據著紫禁城南部寬闊廣大的區域。這裡的宮殿宏偉、莊重,庭院壯闊、坦蕩,以禁城午門、宮門太和門以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央軸線,體仁閣、弘義閣兩廂輔立,文華殿、武英殿東、西翼護,構成了皇帝舉行重大禮儀,群臣朝見天子的莊嚴場合。

***

 

明清兩代北京城內最大的金鑾寶殿 - 太和殿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後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現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並留存下來的。

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派大將出征遠方等事件,皇帝都會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祝賀。皇帝會在大殿上接受大臣的叩禮,有時還會在太和殿設宴款待群臣。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著龍紋石雕御路升上三台,從天子寶座下穿過。

寶座上懸掛有乾隆帝御筆「建極綏猷」匾。皇帝所坐的寶座正上方,是一個雕著蟠龍的藻井。上面的蟠龍嘴裡含著一顆大銅珠,名為「軒轅鏡」,旁邊還有6顆小珠子。相傳如果不是受命於天的人坐上寶座,龍珠就會落下來,致那個人於死地。

建極綏猷的含:意為立法治國,體順民性。此匾昭示著天子上對皇天、下對庶民的雙重神聖
使命,既須承天而建立法則,又要撫民而順應大道。

說到那蟠龍嘴裡的龍珠... 話說袁世凱稱帝時,就是因這傳說而不敢去坐那太和殿裡的龍椅~

 

太和殿前的露台,東西兩側有銅製龜、鶴一對,裡面中空,有重大典禮時用作燃放檀香。

 

『體仁閣』侍立在太和殿東南側。明初稱文樓,與西南側時稱武樓的弘義閣相對而立。清代康熙皇帝曾經在體仁閣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招攬名士賢才。乾隆朝以後,這裡就做了內務府的緞庫。

體仁閣與弘義閣作為太和殿的陪襯建築,二者左右對稱,建築形式上完全相同,體仁閣於乾隆四十八年遭大火,即仿照弘義閣重建。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國現存規制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築。大殿內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屋脊角安設十個脊獸,在現存古建築中僅此一例。

屋脊角的脊獸數量越多,代表殿宇的規模越大。我在韓國看的一些宮殿,最多不過四五個~

太和殿後面的門↓是讓皇帝從中和殿直接從這門進入太和殿。

***

 

皇帝的休息室兼辦公室 - 中和殿

『中和殿』位處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仿佛古代尊貴的“工”字形殿中間穿廊的作用。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初名華蓋殿,後幾經災毀和修建。明嘉靖年重建後改名中極殿,清順治帝入主紫禁城後改名中和殿,意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順。

印象中看清朝宮廷劇,各宮殿上的匾額會同時有滿文和漢文...

但回來整理照片才發現,外朝這前三大殿怎麼只有漢文? 後來在維基百科查到,原來...

辛亥革命後,清遜帝仍居後宮。袁世凱意圖復辟帝制,以三大殿為宮殿,對內外裝潢有所改動。其中寫有殿名的匾額上面的滿文被鑿去,漢字移至中間。

 

中和殿四面門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皇帝在升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暫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或于親祭等大禮前在此檢閱祝文、奏書之類的準備工作。

◎允執厥中的含義:信守中正。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這裡算是皇帝參加慶典前的休息室、以及招見官員的辦公室~

 

外朝前三大宮殿兩旁的閣樓↓不知道是什麼用途...? 難道是大臣們的辦公室? 會議室?

慶幸紫禁城外沒有建蓋高樓大廈,放眼望去只有宮殿的金色琉璃瓦頂,和以前置身宮中的人視野相同^^

***

 

皇帝主持的殿試場所 - 保和殿

『保和殿』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來幾經災毀和重建。原名為謹身殿,後改建極殿,清代最終定名為保和殿,意為保持心志純一,共用天下和諧。

明代,舉行朝典前,皇帝從乾清宮升至此殿更衣。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順治帝的大婚也在此舉行。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藩國、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裡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在禮部舉行的會試中獲錄取的人(稱為貢士,其中第一名為會元)方有資格參加殿試。題目由皇帝擬定,並指定大臣閱卷。

殿內寶座居中,寶座上方懸掛有乾隆帝御筆「皇建有極」匾,意即任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

***

 

之後導遊就將我們帶離中軸線,到清朝自雍正之後、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養心殿」。

進入養心殿區的「遵義門」↓

 

『養心殿』始建於明朝世宗嘉靖年間,至明熹宗天啟年間,為炙手可熱的秉筆太監魏忠賢的起居處。清初養心殿閒置,至康熙年間賜予宮廷造辦處使用。清雍正朝開始,將皇帝起居寢宮從乾清宮西遷至養心殿。

主殿正中設皇帝御座和御案,為皇帝處理朝政,接見大臣之所。御座後設有屏風,其後左右兩側各有一掛帘小門,可通皇帝寢室,兩門門側的後牆上為青布遮蓋的書櫥,藏各類古今典籍,以備帝王參考。御座正上懸雍正帝手書「中正仁和」匾額。

◎中正仁和的含意:中庸正直,仁愛和諧。

 

通過正殿御座後側的小門,即可進入養心殿後殿,即皇帝的寢室。總計房屋五間,其東西兩端的兩間均為皇帝寢室,供皇帝經常調換住處,以備不測。其東西兩側另有耳房五間,其東側為皇后侍寢時所居,西側為皇貴妃等所居。另有圍房十餘間,為地位較低的妃嬪陪侍時所居。

導遊帶我們去到養心殿這個院落中,站在那聽他講了些故事和典故,周圍也聚集了越來越多人一起聽^^"

像是我們看到皇帝睡的床都很窄長,是因取其諧音,讓皇帝睡在又長又瘦的床上能長壽!

還有妃嬪侍寢的程序,在浴後用綾緞裹著身體、讓太監抬去皇帝那,事後如不留龍種還要另行被處理><"

看了寢宮、聽了故事,實在不懂為何會想搶當皇帝? 為何後宮女人搶著爭寵? 根本不自由又沒人權呀~

 

我們也有到主殿之東的「東暖閣」,小小的房間內有皇帝御座,其後隔著一道黃色紗帳後又有相連的兩個御座,那是同治帝、光緒帝年幼時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

***

 

逛完養心殿,導遊並沒有但我們走回中軸現去看後三宮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而是沿著高高的紅色宮牆、經過慈禧太后居住過的儲秀宮、往御花園方向走去...

 

導遊並沒有給我們時間悠閒的逛御花園,而是沒有逗留、直往神武門走、準備結束我們的紫禁城之旅~

 

走出紫禁城後看到雪白的護城河↓ 嚇了一跳,覺得沒有冷到能讓整條河結冰呀~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間,為避康熙帝「玄燁」名諱而改今名。城門樓內設鐘鼓,與鐘鼓樓相應,用以起更報時。皇帝居宮中時則不鳴鐘。

神武門是宮中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皇后祭先蠶,清代選秀女,將妃嬪迎入宮等都要走神武門。帝后走中央正門,嬪妃、官吏、侍衛、太監及工匠等由兩側的門洞出入。

 

『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但實際測量並沒有到那麼多。

如果要好好遊覽所有開放的宮殿,不知道要花多久的時間...?

但這次跟旅行團逛紫禁城的路線,參觀到的宮殿真的是太少了!

至少再走回中軸線去後三宮區,讓我看到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和交泰殿的「無為」匾額嘛~

反正我一走出紫禁城,我和三姊就決定... 一定要再安排一次北京自由行,來個紫禁城一日遊了!

***

 

我們緊接著走去神武門對街的景山公園,準備上山俯瞰整個紫禁城。

『景山』是一座人造山。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修建北京城時,用拆除元朝宮殿的渣土和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泥土,在元代延春閣的基礎上堆築起一座土山,取名萬歲山,又稱鎮山。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命名宮禁為「紫禁城」,後山即萬歲山更名為景山。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屬建築不僅是一座供游賞的皇家園林,還具有習射、停靈、祭祖、官學、躬耕、戲曲、宗教等多重功能。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的綺望樓,和位於景山正中最高峰頂的萬春亭↓

 

崇禎十七年(1644年)舊曆三月十九日,崇禎帝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時,倉皇從紫禁城的神武門逃出,在景山東坡的一棵歪脖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33歲。其時皇帝身邊僅有太監王承恩追隨。此樹在清代被順治帝加上鎖鏈,名之曰「罪槐」,以慰民心。

導遊說這棵樹已經不是原本的那棵,是之後移植過來的替代品。

 

景山的山脊東西向延伸,上有五峰,每座峰上各有一座小亭,從東向西分別為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輯芳亭和富覽亭。萬春亭位於最高點,也是北京城的中心所在。五亭供奉五方佛,是一組佛教建築。

從天安門廣場,穿越整個紫禁城來到景山公園,這中間的距離不知道是多少...?

團友都在喊腿酸,包括三姊... 我倒是覺得還好~ 明明都走平地呀? 我還嫌走不夠哩!

因此導遊竟然問我們要不要上景山?! 還說讓我們投票來決定!!

搞什麼呀!! 當然得上去呀!! 他是想偷懶嗎?! 我最討厭這種臨時要團友投票決定行程的事了!!

幸好我們團的大多都要上去,就幾位長輩在山下等我們。

不過給我們的時間也是很短,所以我們沒辦法到最高的萬春亭,只到了五座亭中的周賞亭和觀廟亭。

 

雖然天空濛濛的,但俯瞰這整個紫禁城,感覺綿延不絕的層層金色瓦頂,真的好美好壯觀~~~

 

下山後,導遊就帶大家直奔巴士準備去吃午餐,連經過這麼美的角樓和護城河也沒有停留...

我只能在匆忙之中趕緊隨便按下快門,捕捉我們紫禁城之行的最後一景~

 

我在團體行動中,永遠都是最後一個... 因為想要拍照、想要慢慢遊覽、不想要人擠人。

因此我總是離導遊很遠,也就常聽不到他解說,之後才又去問三姊、他剛剛說了什麼^^"

所以很多解說不是聽不清楚、就是聽過就忘... 反而現在回來上網搜尋,倒是更詳細的知道一些典故呢!

 

文章中紅字資訊參考自 - 故宮博物院網站、維基百科、wikimapi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