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推薦文章 (25)
- May 05 Fri 2017 23:45
劈腿伸展操
- Jun 21 Tue 2016 23:45
日本有一群「極簡」生活到極致的人
原文:https://dq.yam.com/post.php?id=6197
在日本,一群奉行極簡主義的男女,在寥寥可數的物件中找到了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儘管外界看來有些極端,但他們認為這樣才是一個人能真正享受自我的方式。 《路透社》日前拜訪了 4位貫徹極簡主義(Minimalism)者的家,聽他們暢談極簡主義之於自我和生活的意義。
極簡者01:沼畑直樹
41歲的沼畑直樹和 2歲半的女兒住在極簡的屋子中,他受訪時談到這樣的生活和美感正是他所追求的,目前與佐佐木一起經營網站minimal&ism的他在網站上寫到了所謂的極簡主義是:
與夠用的物品生活,是快樂的。 少了物品的空間,是清新的。 素樸的極簡生活,是擁抱物質文明現代人未來該追求的生活方式。
沼畑談到,東西方文化對所謂的「完整空間」有著不同見解,他說:「西方文化中,要讓一個空間完整代表放上其他東西;但是在茶道或禪學的世界中,物品被特意留白,是為了讓人們的想像力注入其中來達到圓滿。」
極簡者02:豐田克也
躺在 22平方公尺室內的,是現年 22歲的豐田克也,他向記者示範自己平時睡覺時候的習慣。受訪時,他回想自己是在搬家時產生了想要轉為極簡生活的念頭:「搬家時,我很驚訝自己有這麼多東西,…時間流逝中,人們買東西又丟掉東西,(對東西)毫無感覺」。
豐田:成為極簡主義者之後,我的生活中所出現的,是我真正喜愛的事物。
極簡者03:佐佐木典士
36歲的佐佐木典士是位編輯,當你走進他家時,會發現幾乎只能用「空無一物」來形容,打開他的衣櫃時,會發現裡頭只有三件上衣、四件長褲以及四雙襪。接著就是一些零碎分散在室內各處的物品。 佐佐木典士受訪時說:「我擁有大概 150件左右的東西。」 他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生活的,事實上他的「極簡」生活是在 2年前左右才開始,過去的他是一位熱愛蒐集書籍、CD和DVD的人,那時候的他「不斷想著我手上有些什麼,還有什麼是我沒有的」。 然後某天,他決定要邁入「斷捨離」的日子,開始大幅度地削減自己的擁有物數量,最後,佐佐木發現減少了物品的自己,增加了更多的自由時光。
極簡生活不僅僅是減去蒐集堆疊物品的習慣而已,更多時候是讓人重新看待自己所擁有的,並從中得到更多。
佐佐木:「當我減少花費在清潔或購物的時間,就代表了我有了更多自由運用的時間,例如和朋友相聚、假日旅遊等等。我比過去變得更主動了。」 事實上,世界各地都有越來越多人熱愛這樣的生活方式。以日本來說,頻繁發生地震的特質更讓這類簡樸生活顯得重要,佐佐木典士也大力地推薦日本人應該擁抱這樣的生活型態,因為「 50%的人因為地震中落下的物品受傷」。
極簡者 04:櫛引紗子
一開始,櫛引紗子也與其他人相同,是個喜愛東買西買的女性,但是她發現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多,多到甚至讓她出現窒息的感受。某天她看了與「斷捨離」相關的書籍後,她開始把物品削減到最低限度,同時間,她發現自己看東西的感覺也不同了。 櫛引:「其他女性看到某樣可愛的商品時,她們會覺得一定要買下來,但是我完全沒有這樣的反應,在我看來那只是多餘的垃圾。…漸漸地我與其他女性友人的對話也開始搭不上,變得漸行漸遠。」
- Dec 19 Sat 2015 23:45
總統好窮
任內5年,捐出9成薪水,卸任仍有65%超高支持度。美國《外交政策》年度代表人物、烏拉圭前總統佩佩・穆希卡不搞權謀、誠懇簡樸、有魄力,被讚譽為「世界上最窮、但最受人民歡迎的總統」。他卻自認為:「我不窮,我是自制而知足。」原來,總統的品格,才是人民投票前心底最深的盼望。
烏拉圭前總統荷西‧穆希卡與妻子露西亞‧托波蘭斯基住在鄉間。他家位於蒙狄維歐郊外的蔬果產區「山角區」(Rincón del Cerro)。他的地約20公頃,主要分成三個區塊。
在抵達這裡的路上會先經過首都最貧窮的幾個地區,出了市區後通往他家的柏油路,是穆希卡選上總統後才重新鋪好的,要從大馬路上沿著鵝卵石和泥土鋪成的小徑走到他家。
訪客抵達後看到的光景,反差大到令人震驚。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領導人,都住在氣派的官邸,出入有隨扈戒備。但荷西‧穆希卡不一樣。曾先後擔任過參眾議員的穆希卡決定,在總統任內繼續住在他原本的房子裡。此外,雖然他本人並不願意,但政府仍在他家附近設立了幾個簡單的警衛崗哨,讓輪班警衛隨時注意總統住宅維安。
總統家一共有3個房間,目測之下居住空間僅約有15坪,另外還搭了棚子來放置農器機械。
這棟房子的屋頂是鐵皮搭成的。在木製的房屋正門上,長滿植物的遮雨棚迎接來訪的客人,四周綠意盎然。最靠近房子大門口的小徑旁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棕櫚樹和一大叢盛放的薰衣草;在其他較低矮的植物間,一棵有著綠色枝幹、帶刺的美人樹特別顯眼,春天時會開滿炫目的紫紅色花朵。當然,也少不了傳統的轆轤水井。
穆希卡養的幾隻狗隨意走動,「我想大概一共有五隻吧。前幾天有人在這附近丟棄了一隻,我們就把牠給帶回來養了。」穆希卡在接受雜誌專訪時說道,邊說還邊搖頭,不懂怎麼有人能狠下心來拋棄忠實的狗朋友。
門廊的屋簷很低矮。穆希卡的年紀已經很大了,飽經風霜的他微微駝背,身高不到一七○,但門廊頂沒有比他高多少。走進門後首先會看到一面掛滿懸吊植物的牆,牆上滿是苔蘚和濕氣留下的痕跡,這位樸實的烏拉圭總統很喜歡坐在門廊上喝瑪黛茶,也在門廊上讓人幫他理髮。
總統之家
屋子裡不見任何一絲奢華氣息,儘管穆希卡在擔任總統期間進行了一番修葺,但牆壁上仍有濕氣留下來的污漬,木製窗框邊緣掉漆磨損了,露出底下灰色的水泥。
穆希卡第一次在自家以總統身分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時,簡樸的住家畫面立刻傳遍全球,幾名敵對陣營的政治人物批評總統的住宅「家徒四壁」,結果反而遭到眾多民眾鄙棄。因為烏拉圭的人口仍以中下階層居多,而穆希卡的家就跟普通民宅差不多。
總統夫婦家裡沒有聘請幫傭。每次只要有人問起,第一夫人都堅稱兩人可以自己做打掃、煮飯和洗碗等家事。上次我到他們家去採訪,看到穆希卡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夫人托波蘭斯基就在一旁自己準備蜂蜜吐司,配著果汁邊吃邊翻閱報紙。
他說:我不窮,我是很自制
穆希卡的生活方式非常簡單。他認為物質生活會束縛住他,讓生活變得很複雜。他對自由的概念和大多數的凡人正好相反,認為只需要擁有最基本的物質就能夠過日子。
「如果我住在小房子裡,而且只擁有一點點東西的話,就不需要擔心太多了。」,他在2014年接受荷蘭公視訪問時說道。
外界替穆希卡冠上「全世界最窮的總統」稱號,令他感到相當厭煩。據他身邊最親近的同事說,總統有好一段時間都不願意跟媒體談他的財產,比較傾向於討論時事或思想上的議題。
不過這說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可不容易。除非他完全拒絕與媒體對話,否則根本難以避免,畢竟全世界沒有任何一位總統像他一樣過著如此儉樸的生活,對記者來說當然是新鮮、甚至不可能再碰上的新聞素材。
「他們錯了。我不窮,我是很自制,這兩者是不同的!」他對荷蘭記者說道,「做人應該要謙卑。當我們爭取到重要職位的時候,往往自以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但少了我們世界依然能運行下去。我們離世後也不會有什麼差別。」
「真正貧窮的是那些說我窮的人。我認同古羅馬哲人塞內加對貧窮的定義。需要很多東西的人,才是真正的窮人。因為如果欲望很多,就永遠無法滿足。我是很自制的人,不是窮人。自制、簡單穿、簡單走、簡單度日。東西只要夠用就好,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去維持物質生活。為什麼?因為這樣才有更多時間啊!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可以做我喜歡的事情。自由就是有時間可以好好過日子。所以說,我奉行的是一套清儉的人生哲學。但是我並不貧窮。」這是他在另一場接受卡達半島電視台訪問時做出的回應,或許這也是他對自己簡樸生活最明確清楚的定義。
沒地方住,總統蓋給你
烏拉圭總統的月薪約為29萬披索,總統與一般勞工一樣,依法每年可領取14個月的薪資。這表示總統每個月可領到約1萬4千美元的薪水,相當於年薪近17萬美元。這在烏拉圭是非常優渥的薪水,因為2014年烏拉圭的基本工資只有四百美元出頭,根據2013年底的統計, 國民平均月薪約為588美元。
穆希卡將87%的總統薪水都捐出去了。
「重點是我已經有固定的生活方式,不會因為當了總統就改變。所以這份薪水我花不完。其他人或許覺得不夠用,但對我來說太多了。我妻子是參議員,她必須花很多錢贊助政黨之類的,但是光她一個人賺的錢就夠我們兩人生活了。我們還有多的錢可以存在銀行應付急用。我捐錢贊助我的政黨,和一個替單親媽媽興建住宅的計畫案。對我來說這不是負擔,而是責任。」他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時這麼解釋。
穆希卡最重視的捐款項目,是一項名為「合作計畫」的互助建案,是烏拉圭全國的一項大規模合作方案。穆希卡提出的計畫不僅止於多蓋房子:他設定的最終成就是透過個人努力及團體合作,為有需要的人興建自有住宅。身為總統,他卻經常在工程期間出入工地,開著他的自用車幫忙載運建材。
2012年9月,穆希卡在媒體前曝光時鼻子上有一個傷痕。當時穆希卡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報紙頭條──原來是颶風來襲,總統出門幫鄰居把快被吹掉的屋頂固定好,鐵皮屋頂被強風掀起,穆希卡在跟屋頂奮戰時臉上被刮傷。
「我們幾個鄰居想把鐵皮屋頂固定好,趕快把它綁牢,但我們最後還是沒辦法。還好我沒受什麼傷,稍微擦破皮而已。」他是這樣回應記者詢問的。他最擔心的反而是在烏拉圭總統行館安丘雷納居附近,「有2百多棵大橡樹被吹倒了,這麼老的橡樹怕救不回來。」當時的颶風每小時風速超過150公里,造成許多樹木傾倒。
兩場聞名於世的演說
聯合國大會中,各國領袖都有數分鐘的發言時間,但幾乎所有發言都會超過表定時間,主席往往得不斷促請講者盡快結束;只有當演講主題跟議程緊密相關,或內容明顯吸引與會人士注意的情況,才會獲得大會主席特許繼續發言。
在2013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穆希卡竟發表了長達45分鐘的言論,期間完全沒有人打斷。他在演說中深切反思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這種生活方式會對全人類、對環境、對家庭生活帶來的後果,並提出了假設性的戲劇化觀點──如果在他人生走到尾聲時,人們還沒有懸崖勒馬的話會出現什麼後果。
「我們在過一種奢侈浪費的生活。但事實上這對自然、對人類前途的發展都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這種與簡約和節制背道而馳的文化,是違反一切自然循環的,但更糟糕的是,這種文化讓人們無法自由地享受人際關係,體驗愛情、友誼、冒險、合作和家庭等真正重要的價值。這種文化讓人們無法享受自由時間,讓我們不能去好好地欣賞和觀察自然美景;這都是金錢沒辦法買賣的珍貴體驗。 」
穆希卡贊成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工作來限制工時。他常常抱怨當上總統之後,除了治理國家以外,就沒什麼時間可以花在其他的嗜好上了。
他在演說中嚴詞反對消費主義,認為減少物質約束就能夠享有更大的自由,這也漸漸成為他演講內容的中心思想之一。他是烏拉圭總統,卻非常擔心全人類未來的走向。
他在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上說道:「人生在世的意義,不僅僅只有空泛的進行開發。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是要活得幸福。因為人生苦短轉瞬即逝,沒有任何財產比生命還重要,這是最重要的。」這場地球高峰會的宗旨是就環保層面達成國際協議,但結果卻是失敗的。他認為「因為人們得工作,好維持這種『用完就丟』的文明,而使我們陷入惡性循環當中。這些都是政治問題!我們必須開始爭取一種不同的文化。」
穆希卡認為在生活中和政壇上,最重要的就是「讓個人自由」。
本文摘自寫樂文化《總統的品格》
- Oct 19 Mon 2015 23:45
預防骨關節炎先減肥!促進燃脂,先無氧再有氧
發病風險會隨代謝症候群要素數量改變
由於難以取得詳細的檢查內容,故此研究以「BMI值25以上」取代腹圍,並適當調整其他基準後加以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跟未帶有任何要素的人相比,擁有3個以上代謝症候群要素的人罹患骨關節炎的風險為其2.7倍。
代謝症候群患者的發病風險上升至3倍
骨關節炎是一種與肥胖關係甚篤的疾病。體重增加後膝蓋所承受的重量倍增,自然會引起疼痛。然而,當膝蓋出現疼痛感後,特別容易因缺乏運動而招致肥胖,而肥胖又有可能會招來「代謝症候群」。
這幾年已經出現了針對骨關節炎與代謝症候群關聯性的相關研究。代謝症候群的判定基準包括腹圍、血壓等4項,但此研究做了些許調整,不以腹圍為代謝症候群的指標,而是改用「BMI值」。
根據分析數據顯示,在左頁的代謝症候群要素中,同時符合3項以上的人,罹患骨關節炎的機率比未帶有任何因素的人還多了3 倍左右。
擺脫肥胖身材,避免病情惡化
代謝症候群的英文名稱為「Metabolic syndrome」,與高血壓、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有很深的淵源。代謝症候群指的是本身屬於內臟脂肪型肥胖的人,體內血壓、血糖值、血中脂質其中2項出現異常的狀態。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動脈硬化」的速度也會急速加快。
動脈硬化指的是血管處於變硬、脆化的狀態,惡化後恐引起腦血管病變、心臟病等攸關性命的重大疾病。此類重大疾病發病後留下後遺症的風險極大,有不少人因此面臨看護生活。
為了預防生活習慣病及骨關節炎惡化,擺脫肥胖身材絕對是首要關鍵。
Point!
代謝症候群引起的肥胖會加重膝蓋的負擔。
用有氧運動增加運動量及擺脫肥胖身材
建議大家循著無氧運動→有氧運動的順序 :
體內的脂肪會轉化為能量來源
透過基本肌力訓練強化肌力、改善膝蓋的活動順暢度之後,應以減重為目標開始運動。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及無氧運動兩種,建議大家先從「有氧運動」開始做起。
有氧運動指的是須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吸取氧氣的運動。身體會利用運動時吸入的氧氣燃燒體內脂肪,將之轉換為運動過程中所須的能量。此外,有氧運動還能給予肺部、心臟及血管良好的刺激,提升全身的耐久力。
有氧運動包括健走、水中運動、騎單車等,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即可,但務必要持之以恆。偶爾改變運動種類也是轉換心情的好方法。
可以在做完基本肌力訓練後後施做有氧運動
在做完「伸展操+肌力訓練」這套基本訓練後緊接著做有氧運動,可望得到更顯著的運動成效。
在肌力訓練的過程中,身體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能量,主要會燃燒儲存在肌肉內的「肝醣」。由於此時體內不必消耗氧氣,故稱此類運動為「無氧運動」。
在無氧運動結束後,體內會分泌出大量的「生長激素」。生長激素不僅能強化肌肉、骨骼及免疫細胞等組織,還能促進體脂肪燃燒。
因此,先進行肌力訓練,待生長激素開始分泌後緊接著做有氧運動,即能有效提升體脂肪燃燒率。
Point!
以有氧運動配合肌力訓練,使體內不易堆積脂肪。
- Oct 13 Tue 2015 23:45
病愈來愈重,要不要插管、打嗎啡?照顧末期病人的4大難題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上週舉辦「病人自主權利法草案」公聽會,草案也通過初審,此法案期望將來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植物人、重度以上失智、疾病痛苦難以忍受且無法治癒的病人,若已預立醫療指示,醫師可以依其意願不施行急救或撤除維生設備。不過,各界對部分條文仍有不同看法,草案是否通過仍有變數。
*****
拿著「氣管內管置入術說明書」,林女士猶豫了。
母親已80多歲,多種慢性病纏身,頻繁進出醫院,身體愈來愈虛弱。這次又因為肺部感染而住院,呼吸很喘,醫生說需要插氣管內管幫助呼吸,但插下去之後會不會變成長期使用呼吸器,誰也不知道。插管會不會太折騰老人家了?但如果不插,是不是太早放棄了?
照顧病重的家人不容易,常常要面對困難的醫療決策:
1.感染肺炎要不要插管?
末期病人的免疫力低下, 各種感染的機會增多,比如肺炎,往往成為壓垮病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肺炎可能是可以治療的,那麼病人呼吸困難時究竟要不要插管,維持呼吸換氣的功能?甚至是否接受抗生素治療?醫師認為這需要評估病人的整體狀況及預後來決定。
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科主任蔡佩渝說,有些在醫療上判定是疾病末期的病人,第一次發生這種急性感染,但是身體活動功能還很好,體力與營養狀況也足以應付這次急性問題,仍然會建議積極處理,包括暫時的插管治療。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兆勳說,如果一個醫療處置對病人是好的,那當然要做,如果對病人不好,當然不做,但困難的是不確定它對病人好不好,這時可以考慮「限時治療」─先做,再評估效益。比如危急時先插管,如果治療兩、三週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增加痛苦,就可考慮撤除。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法後,撤除維生設備需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判定末期、一位最近親屬簽署同意書即可,彈性比過去大,等於有退場機制,可以設停損點,醫生、家屬都不會那麼為難。「撤除維生設備,幫助病人善終,也是一種作為,」淡水馬偕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黃銘源說。
但末期病人如果反覆同一部位感染,比如一再發生肺炎、呼吸衰竭,且體力及整體狀況不佳,插管就是艱苦的負荷了。「即使肺炎的治療有起色,原本的疾病仍然持續侵蝕病人的身體,因此不建議插管,避免讓病人多受苦,」蔡佩渝指出。也建議醫療人員及家屬找機會詢問病人的想法。「盡早表達意願,到時家屬就能遵循,」蔡兆勳說。
老一輩有「寧可痛死,不能餓死」、「不讓病人吃飽將來會變餓死鬼」等觀念,因此希望病人即使不能經口進食,也要用鼻胃管灌食,不能餓著。「這樣做,安慰了家屬,卻苦了病人,」新店耕莘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江維鏞感嘆。另一位醫師則直言:「臨終病人還插鼻胃管灌食,是滿足家屬的需要,而不是病人的需要。」
要不要用鼻胃管灌食,要考慮病人的餘命、對病情是否有幫助、病人的意願及能否改善生活品質等因素。
蔡佩渝說,如果推估病人還有半年左右壽命,當然不能餓他半年,但如果已經臨終(生命約剩兩週以內),建議就不要再灌食或給太多點滴,因為器官已接近停擺,給太多食物、水分不但不能延長生命,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台北榮總護理部督導長、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蘇逸玲的阿嬤活到90幾歲,自然衰老而逝,往生前幾天就告訴家人「我不想吃東西了」,可見食欲減少是人體衰老的自然過程。
她說,國外早有許多研究,證實病人必須「臨終脫水」才會舒適。如果臨終前還打點滴、用鼻胃管灌食,因為器官、代謝功能已衰竭,水分排不出去,會導致喘、痰變多、呼吸有特殊聲音(死亡嘎音)、腹脹、嘔吐、水腫,病人連呼吸都累。看到家人變成這樣,家屬常常悲痛不已。
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科主治醫師黃馨葆說,家屬的觀念需要改變,「病人是因疾病而去世,不是因為水分或食物不夠。」而這有賴醫護人員與病家建立信任關係,及早溝通討論,才不致讓病家誤以為要把病人「斷水斷電」,連點滴都不給,蔡兆勳指出。
黃銘源說,有時家屬不能接受馬上停掉點滴,所以醫護人員會用「減法」,比如本來一天給1500cc,慢慢減到500、250cc,兼顧病人舒適與家屬感受。
有位阿公因癌末住進安寧病房,醫師打了兩針嗎啡為他止痛,結果當晚他就去世了。家屬認為醫生怎可用嗎啡將阿公「安樂死」,加速他的死亡,要求醫師賠償。
另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病末期的爺爺,喘到想自殺,「我不怕死,我怕吸不到氣!」醫生開給他一點嗎啡止喘,他好多了,打消自殺念頭。
末期病人常會痛、喘,嚴重到無法成眠。到底可不可以用嗎啡來減輕痛苦?
一位醫師透露,台灣人非常恐懼嗎啡,害怕上癮或加速死亡,病人寧願忍耐,也不敢用它來止痛、止喘,甚至有些醫生也不敢開嗎啡給病人,「裡面夾雜著對醫療糾紛的恐懼。」有的醫生在幫病人打嗎啡前,還把家屬都找來跟病人「道別」,深怕這一針打下去病人的呼吸就停了。
「大家誤會嗎啡了,」黃銘源解釋,嗎啡可以有效止痛、止喘,在醫師監控下使用,並不容易成癮,有時使用劑量增加,常是因為病情惡化、病人更痛,並不是因為上癮。
跟所有藥物一樣,嗎啡也有不良反應,比如呼吸抑制(因此讓人誤以為會加速死亡)、噁心、頭暈、便秘等。蔡兆勳建議,用嗎啡之前醫師一定要跟病人和家屬詳細溝通解釋,並且澄清用藥的目的是減輕痛苦,不是安樂死,正確使用並不會加速死亡。「是疾病讓病人死亡,不是嗎啡。就算不用嗎啡,他還是會走。」
多位醫師都建議,不妨權衡病人的痛苦與死亡的過程。如果喘和痛讓死亡的過程更痛苦,那麼用藥減輕痛苦是對的。
江維鏞說,給嗎啡的原則是:少量開始、緩慢增加,並監控病人的呼吸速率、檢查瞳孔大小,這樣使用嗎啡是安全的。
相對於台灣,國外對使用嗎啡的態度較開放。黃馨葆說,歐洲止痛性嗎啡類藥物人均使用量的前幾名包括奧地利、瑞士、英國、德國、丹麥,都是重視生命末期照顧的國家,「可以說愈先進的國家愈普遍使用嗎啡類藥物幫病人減輕痛苦。」
4.安寧療護就是「斷水斷電」,讓病人等死?
聽到安寧療護,有些民眾擔心是不是什麼也不做,任由病人死亡。
「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好好活到最後一刻,」安寧療護創始人桑德絲(Cicely Saunders)醫師道出安寧療護的真諦。
「安寧療護不以治本(治癒疾病)為目的,因為這目標已經無法達成,因此要更積極減輕病人的身心靈痛苦,比如止痛、止喘、減少焦慮與恐懼等,把治標做到極致,同時也照顧家屬的身心,絕不是什麼也不做,」黃馨葆強調。
不只減輕身體的痛苦,安寧療護還要減輕末期病人心靈的痛苦,透過陪伴式的照顧幫助他們回顧生命、肯定自己,並化解衝突、圓滿心願、透過心性成長產生內在的力量面對死亡,安排後事,與親友道別,心平氣和接受死亡。「末期病人心靈的痛苦其實不亞於肉體的痛苦,但過去經常被忽略。安寧療護希望幫助病人同時減輕肉體與心靈的痛苦,享有平安和尊嚴,這才是善終,」蔡兆勳說。
他照顧過一位20出頭的癌末病人,「這麼年輕就要面對死亡,他會甘心嗎?他的父母會甘心嗎?」年輕人住院時用頭巾包住頭,完全不與人交談,他明明還可以下床,卻在床上大小便,弄得髒臭不堪。
安寧團隊人員對他的憤怒情緒、身心靈整體痛苦感同身受,不但沒有指責他,還持續關懷陪伴他,終於讓他願意講話、下床活動,甚至在慶生會上唱歌跳舞。「雖然他的病沒有好轉,但找回了生命力。即使生命有限,仍然有活力、有品質。」
- Jul 08 Wed 2015 00:06
安寧療護是一種積極治療
作者:彭仁奎(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2014.05.06
我曾經多次詢問我們的醫學生或住院醫師:「哪些病會被醫師治好?」我指的是可以被治癒(cure) 的疾病。
他們細數多年來努力學習的各種疾病,會意外地發現到,能夠被醫師徹底治癒的疾病,其實不多。這些能夠被治癒的疾病,多半是外科系的疾病(可以開刀的、可以用外用藥治療的);其他則包含:感染症(對於抗生素、抗病毒藥治療有效者)、消化性潰瘍、內科系當中可以介入治療者(如:心導管治療、大腸鏡切除瘜肉)……等等。
事實上,有些疾病要靠自癒,這牽涉到健康習慣與環境因素,以及適當的症狀緩解與支持性治療。另外有許多疾病只能被控制 (control),大部份的慢性疾病與退化性疾病皆屬之。
既然如此,醫師的角色就不重要了嗎?沒有辦法治癒病人,難道就是醫療無效、醫療失敗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面對疾病,同時考慮到醫療的極限,我們反而應該更寬廣地去設定醫療的目標:
1.先求治癒 (cure)。
2.如果不能治癒,至少要能夠控制 (control),減少併發症與失能的發生。
3.如果不能夠控制,至少要讓病人過得舒服 (comfort),支持病人,緩解症狀。
4.如果死亡已經不可避免,至少要讓病人的臨終過程平安、維持尊嚴 (dignity)。
因此,無論是治癒性治療 (curative treatment)、疾病控制 (control of disease)、支持性治療 (supportive treatment)、或安寧療護 (hospice care, palliative care),隨著病程的演變,都會在病人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都屬於「積極治療」。
曾經多次有癌症病人或家屬問我:「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往往不能開刀、不能接受化療,這樣算不算只是『消極治療』?」
我反思:「那什麼叫做『積極』?」我的看法是,「積極」與否,不在於醫療處置的形式或價格,而是在於:是否用最「積極」的態度,去尋求當下 (here and now) 最「適合」於病人的治療方式 (most appropriate or optimal treatment)?而這個「適合」則取決於:病情嚴重度、每一個醫療處置的利與弊、以及病人的意願。
如果一個癌症末期的病人或家屬,要求醫療團隊一定要「救到底」(包含各種急救與維生設施),他當然有權利這樣要求。
雖然我的內心並不忍心他們這樣做,但我還是得跟他們好好分析這種處置的利弊得失(尤其是病人後續可能遭受到的折磨),並且提供安寧療護的治療選擇。(當然,談話的過程還是要委婉一些,並多考慮到他們的考量與感受。)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疑似癌症的病人找我,要我提供安寧療護「就好」,不想去接受標準治療(即使標準治療的治癒率可能相當高)。這時候,除非很特殊的狀況(如:超高齡、多重複雜疾病、功能嚴重缺損),我反而得苦勸他至少完成診斷與分期,再跟專科醫師好好討論。
所謂「過猶不及」,這兩者都是安寧療護所希望避免的。
在上述的例子當中,針對病人要求的醫療,前者可能是「過」,後者可能是「不及」,我們就得積極地幫他們尋找最合適的醫療方式,哪怕他們最後的選擇不如我們所預期。
該治療而不治療,這叫「消極」。不該治療而硬去治療,不叫積極,而可能是「破壞」。
有時在治療之前,沒有辦法輕易判斷後果,所以先嘗試治療一段時間看看(time-limited trial),這是可以的。但如果治療下去之後,發現弊遠大於利,那就要考慮收手或轉彎,這不是退縮,反而是一種積極、負責的表現。
關於安寧療護的迷思,實在需要好好釐清。安寧療護不是「安樂死」。安寧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
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同意書」 (Do Not Resuscitate, DNR),絕不等於放棄醫療照護 (Do Not Care)。
事實上,安寧療護是一個高度專業的領域,需要多種專業人士共同參與。安寧病房的團隊,包含: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營養師、宗教師、藝術治療師、志工、…等等。安寧病房照顧人力比最高,並兼顧身、心、社會、靈性種種面向。對於末期病人來說,如果這不是積極,那什麼才是積極?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腫瘤治療的進步,有些癌症變成好似慢性疾病一樣,同時進行「抗癌治療」(追求治癒機會)與「安寧療護」(緩解痛苦)並不違背。
此外,許多非癌症的末期病人,也很需要安寧療護。如果這些非癌症的專科領域能夠融入安寧療護的思維、或者求助於院內「安寧共同照護」服務,一定能夠把醫療服務的層次提升不少。
從事癌症與非癌症安寧療護這些年來,其實我所做的核心內容,不外乎陪伴病人及家屬「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永遠懷抱希望,但也為最差的情況做打算。)
我們從絕望當中,找到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案,來幫助病人。我們也警覺著死神的伺機而動,盡可能預先幫助病人及家屬做好準備。儘管距離理想還有一段距離,我堅信安寧療護是一種積極治療,是讓生死兩相安的重要助力。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619
- Jul 08 Wed 2015 00:01
放手了,還是很痛…譚敦慈:善終,才是最好的道別
同齡、同月猝逝的俠醫林杰樑和棒球魔術師徐生明,是民眾票選的去年十大人物。我們不捨逝者,更敬佩遺族,他倆的另一半都為他們選擇有尊嚴的善終,讓他們的生命不足夠長、卻十足圓滿。
林杰樑的太太譚敦慈及徐生明的太太謝榮瑤更投身安寧志工,宣導推廣預立醫主的觀念。同樣溫柔而堅毅,同樣美麗而執著,在基金會安排下,對臨終醫療、悲傷處理及對孩子的生命教育,進行了一場淚水與智慧交雜的對談。
A:兩位經歷很多雷同,又在安寧的公益領域交會,有沒有什麼話想對彼此說?
謝(謝榮瑤,以下簡稱「謝」):過去我和生明去行天宮拜拜,常碰到林醫師和林太太,因為在電視上常看到林醫師,彷彿覺得很熟悉,都會向他們點頭示意。林醫師告別式那天,我和生明手牽手在家裡看電視轉播,不敢置信地說:「怎麼會這樣?」沒想到…(註:林醫師告別式隔天,徐生明總教練因心因性休克猝逝。)
譚(譚敦慈,以下簡稱「譚」):確實,過去我和林醫師會去行天宮拜拜,但那時不認識徐總和徐太太,沒想到人生有那麼多交集。
A:兩位都和另一半感情甚篤,這段時間,最難熬的地方是…?
譚:有一塊失去的東西可能是永遠沒辦法平復的。有時,我的小兒子會忽然緊緊抱住我,對我說:「媽媽,妳會不會也不見了?」學醫的大兒子則跟我說:「很多喪偶的人,兩年內也跟著另一半走了,妳千萬不能這樣,這樣弟弟太可憐了。」孩子心裡的缺口,最讓我不忍。
謝:我至今沒把被單換掉,生明之前最愛用的亞曼尼香水還充滿我的房間,已經是國小老師的女兒現在每天都要跟我一起睡,因為她想聞「爸爸的味道」。生明是在女兒的身旁倒下的,也成為她心裡的陰影,會忽然對我說:「媽媽,妳不能在我面前倒下。」我自己都沒有辦抽離,怎能要求孩子呢?
A:另一半都是驟逝,面對死亡幾無防備,如何能果決選擇放棄無效醫療?
謝:生明送到台北巿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時已無呼吸心跳,一開始我沒辦法接受,在他耳邊說:「你父母年紀大、兒子還在美國,我拜託你醒過來!」我見他半闔眼、流著淚。
事發的兩周前,我們一起參加安寧照顧基金會的記者會,簽立了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我再說:「如果你想照你的意思(放棄急救),給我一個sign(暗號),不要那麼殘忍,讓我太難抉擇。」原本已成一條線的心電圖,突然就起伏了一下,我確認,那是他回應我的心意。之後醫師問我:「要不要裝葉克膜?」我回問:「有機會嗎?」醫師搖搖頭,我就決定,放手了,「如果讓生明變成植物人,他會恨我一輩子。」
譚:我的大兒子和他父親的個性很像,是永不放棄的人,為了顧慮孩子的心情,我第一時間還是要全力搶救。但我是護理師,林醫師在長庚每一個急救過程我都參與了,裝上葉克膜後,他全身水腫,一度鼻子、眼睛都出血,我心裡十分難受,對著他說:「對不起,讓你受罪了。」
隔天,我要求醫院幫林醫師脫水,然後血壓、心跳慢慢下降。所以《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後來增加了拔管條款,真的對家屬很重要,因為第一時間的急救往往有複雜的考量,有這個退場機制,幫助家屬能依狀況做不同的決定。
A:最後讓逝者維持「漂亮」而完整的遺容,對妳們是很重要的撫慰嗎?
譚:面容安詳是家屬最大的安慰,最後,小兒子看見父親又回復他原本清瘦的容貌,才說:「這是爸爸,他睡著了。」面容沒有變形、身體沒有受苦,對我們真的很重要。
謝:我兒子在美國唸書,趕回來後已是生明往生一周了,和禮儀公司的人員一起替生明洗大體時,兒子激動地大哭,我一旁安慰他:「不要哭,不要讓爸爸覺得對不起我們。」
但因為生明的面容維持得和生前一樣,之後兒子再看爸爸,回復平靜地說:「爸爸很帥!」許多生明的球員和朋友來瞻仰他的遺容後,他對我說:「老師很安詳。」雖然還是很難過,至少有點安慰。
A:另一半在世時,妳們曾與他們談過死亡的態度嗎?
謝:生明在2004年擔任奧運棒球隊總教練,出國前半年就知道腎臟指數飆高,但距大賽開打時間太短,沒有人敢接下總教練的工作。出發前,他就寫好了遺書:
1.孩子還小,妳們要好好健健康康生活,我的父母就拜託妳照顧了。
2.如果妳有第二春,不要擔誤了自己的幸福。
3.把我放在一個方便孩子們來探望我的地方就好。
當時醫師問他:「徐總,你認為自己的命,有必要為國家拚成這樣嗎?」那時生明回答:「我不想愧對自己的良心。」
我很了解生明,他不會因為我反對、他就不會去做,與其為難他,不如支持他。當年他從雅典奧運回來,從機場直接送到醫院,我們形同已經「預演」過一次死別。
譚:我和林醫師相識在林口長庚急診室,雖然生前時,我們來不及討論兩人如何處理生後事,但曾有一次,林醫師輪值急診時,急救一名十幾歲的重度肌肉萎縮的孩子,因呼吸道梗塞已到院前死亡(DOA),當時的醫療環境和法規,送醫就是要全力搶救,最後救回來,孩子幾近植物人,他暼見家屬不見欣喜、反而閃過一抹的懊悔,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我知道,他對於急救心裡有一個界線,若造成家人的負擔,他一定不會願意。
A:替先生做了不做無效醫療的決定後,家屬或孩子的態度為何?
謝:我的家人原本也是不談生死的,但不做準備,屆時會慌掉。我的父親曾洗腎、中風,我見母親照顧他很辛苦,說服父親去住安養院,開始時父親很排斥、擔心被「遺棄」,但我和他約法三章:「每天去看你三次。」我真的沒有食言,連颱風天都一日去看三回。最後父親過世時,也沒有做侵入性急救,走時很安詳。
生明替安寧代言時,我和媽媽說,我和生明都簽了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我媽說:「也拿來給我簽吧。」我娘家的人全部都跟著簽了。我的兒子、女兒,也明白我的心意,女兒更支持我繼續她爸爸生前所有的公益代言和志工工作。「夫妻是同一腳步走的,身前是這樣、之後也是一樣。」
譚:林醫師家裡五代中醫,是個很開明的家庭。我嫁給林醫師時,他已經洗腎五年,婆婆很感謝我,也總是稱讚我:「把杰樑照顧得很好。」所以對我做的一切都很支持。我的兩個兒子最後也明白,我們已盡了一切力量要救爸爸,所以都能接受。
我自己的弟弟罹患血癌過逝,那時我們盡一切力量救他,我曾經捐周邊血骨髓給他,最後仍是不治。當時就讓我思考,生命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手。
A:兩位現積極投身安寧志工,這樣的工作對你們意義?
謝:在生明第一次住院洗腎時,我曾在醫院咖啡廳遇見一名年輕男子在寫遺囑,我吃驚說:「你那麼年輕,怎麼會..?」那人說:「年輕沒有用,人生已到盡頭。」原來他已癌症末期,他說:「人生沒什麼好計較,做化療只是為了讓爸媽安心。」這是第一次讓我有了不同的思索:「人生有些堅持是應該的?有些卻是不一定要做的。」
去年8月6日我和生明參加完安寧記者會後,一同到台中度結婚周年,在高鐵上,他問我:「我簽了放棄急救,妳也會簽嗎?」我說:「當然。」他還對我說:「我不想躺在床上,如果到時候沒辦法做決定,妳要幫我做。」我說:「你簽了,就自己做決定了。」我現在就是用這樣的心情勸身邊的人,有些決定還是要早點做。
譚:我覺得推動這件事非常重要,我把意願書拿到洗腎室給腎友家屬,大家都很認同,應該在疾病初期時就做好這些決定,到要決定那天,才不會措手不及。
A:兩位現在都接續另一半的志業,也算一種哀傷療癒嗎?
謝:我雖然嫁給棒球員,但一直都不是球迷,也很少進球場。現在我幫生明完成他的心願,參與徐生明盃少棒賽和棒球文物紀念館籌設,「生明這一生,論生命長短,真的太短暫,若論圓滿,真的很完整而圓滿,替他做這些事,對我而言,也才有走下去的目標。」
譚:我原本就和林醫師一起做食安和毒物的研究,他離開後,我也曾感覺茫然,因為在網路上看到網友緬懷他的影片,提到「台灣有你真好!」讓我覺得要讓他的生命延續下去,已籌設「林杰樑醫師關懷健康協會」,看起來是完成他的使命,事實上是我對自己的療傷。
本文獲安寧基金會授權刊登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08699&p=1
- Jun 30 Tue 2015 18:30
生死自在 - 作者:慧開法師
生死自在 - 原文
臨終親人該不該插鼻胃管的再省思(一)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自從〈媽媽最後的生命示現—我的永續生死學功課〉系列文章刊出後,引起不小的迴響,有讀者寫e-mail透過編輯來信函提出一些問題,也有在我公開演講、上課或聚會的場合遇到讀者、學員當面提問討論,其中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臨終的親人該不該插鼻胃管?」這是關乎親人能否善終與如願往生的關鍵問題,值得再進一步深入地討論。
當初我決定不讓媽媽插鼻胃管,而以點滴輸液提供必要的養分,只有我們兄弟有共識,還有我的學生楊春茶(退休的藥劑師)極力支持,幾乎其他的人都有疑慮和意見,特別是醫護人員,除了耕莘和台大安寧病房的醫生、護理師之外,還有南華生死學研究所畢業的幾位護理背景的學生,以及佛光會的師兄、師姐。他們來醫院看過開媽媽之後,都會有一種錯覺,懷疑開媽媽會不會就慢慢好了起來?也因此對於我不讓媽媽插鼻胃管的堅持,內心都在嘀咕,只是不敢當著我的面講出來。其實我很清楚他們心中的疑慮,就是擔心我會把媽媽活活「餓死」。
有位南華校友特別在去年十月寫e-mail給我,表達她的關懷和疑慮,我非常感謝她,她在信中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對於討論問題很有助益,因此特別將信函內容轉錄於下。
開師父:
周日在台大醫院見到您,從沒見過您如此得憔悴和疲累,真是辛苦您了。當天本就想寫這封信的,思考了兩天,還是決定與您分享自己經歷過的經驗,提供您多一些思考的面向。
三年前,我的母親因失智混亂,嚴重影響生活,不知進食、每天昏睡,身體虛弱我十分擔心,正好在耕莘醫院有場「非癌症八大疾病安寧療護」的研討會,我參加研習後與醫師商討母親是否可參與此計畫,次日安排母親就診,診治後醫師對著我說:「你的母親失智狀況會愈來愈差且照顧會愈來愈辛苦,身體功能會不斷的退化和失能,但卻不到生命垂危,需要在目前選擇安寧療護,你應該思考一下,妳是『想要』母親安寧療護,還是母親『需要』安寧療護?」這句話點醒了我,讓我有了更多的覺察和反省。
原來我只擔心母親會受到折磨,怕她辛苦,卻忽略了母親的現狀,不是母親病況的需要,而只是我的想要。
自以為是臨床護理出身又學過生死學,對這些都夠理解,能夠坦然面對,能夠割捨,卻忽略了生命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母親走向生命盡頭前的這些過程,需要我們協助照顧和陪伴,才是我的生命功課。
有這樣的領悟後,開始朝向一切以母親的需要為主,而不是方便我們的照顧。今年母親九十一歲了仍是中重度失智,行動靠輪椅,照顧靠看護,身體功能退化也依然可以生活。
今天中午,我又去了台大醫院探望伯母,這兩天病況又有些進步,表達得更清楚,除了右側側癱和無法言語外,生命徵象都穩定,這樣的狀況以我的理解,應該屬於心血管科或是神經內科的病人,而不是安寧療護的病人,可能更能貼近伯母目前病況的需要。目前伯母的生命狀況,不也是另一種生命意義的展現嗎?更是你們家人新的生命課題,不是嗎?
開師父,恕我以上的直言,因為與您不止是師生更是好友,當然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失禮之處請多多包涵!
祝福您 平安健康
信中所提到的「你應該思考一下,你是『想要』母親安寧療護,還是母親『需要』安寧療護?」我完全同意。其實我們的關懷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媽媽好,但是認知有相當大的差距。
我在南華和佛光大學教授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的課程時,不斷對學生強調,我們面對宇宙人生時,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問題」和「問題的表面」,而是要洞察「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question)。
我很坦白地說,醫護人員及團隊只看到與關心「醫療」層面的問題,而我看到與關心的是「醫療」層面背後「靈性生命」層次的問題。
(二)
我從十年前就開始關注媽媽的老化情況,俗話說「母子連心」,我怎麼會不知道媽媽的需要?我會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清楚地說明。
《大學》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在此,我必須先點出「醫療抉擇問題」背後的「根本問題」——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觀」與「生死觀」,而這個「核心思維」的建構與否?以及立基於此的「生死信念」之有無?才是所有醫療抉擇「思維」與「行為」背後的「根本問題」之所在。
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先解決,那麼當我們不得不面臨親人「生死大事」的「關鍵時刻」,所有的「醫療抉擇」往往都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與「作繭自縛」的困境。
我曾經在本專欄〈從數學與物理概念談起〉一文中提到,在數學的領域,當一個算式或問題「看似」無解,往往並非是問題「本身」無解,而是所給予的「數系集合」或「定義域」太小了,以至於無解。如果擴大它的數系集合或定義域,即有可能迎刃而解。
同樣的道理,生命的方程式,如果放在「只有一生一世」的「封閉」思維架構中,只會讓我們「作繭自縛」,結局就是「此題無解」。但是如果放在「十方三世宇宙生命觀」的「開放」思維架構中,則不但有解,而且蘊含著無限的契機與希望。
其實,生命本來就是一種連續函數,「生」與「死」本來就是緊密相連的,是我們的錯誤認知與觀念,把它們割裂了,只要轉一個念頭,就可以把它們重新接上。
我們終究必須面臨的生離死別情境,如果以「三世生命觀」的時空架構與宏觀視野來看,就不再是天人永隔的無解難題,而是可以有「生生世世、感應道交」的精神共鳴,以及「天地何處不相逢」的因緣契機,可以轉化、超越心理上的徬徨無助與心靈上的悲傷哀痛,乃至超克面對死亡的無謂恐懼。
當我們不得不面對親人臨終的肉體生命極限時,加上醫療措施也已經到達科技的極限時,就不應該消耗親人的精神及體力去對抗病魔,或者無謂地拖延其病體的生命,而是應該幫助親人保留最後的精神及體力,讓親人好好地「活著」準備「往生」。這時家人最該做的事,就是排除所有不當的醫療干擾,全心全意地陪伴、照顧臨終親人,不管時間長短,積極地「醞釀」往生的契機,然後安然地「往生」到親人信仰上或者心目中的歸宿。
說到這裡,有個攸關生死大事的「核心概念」需要特別釐清,就是「往生」一詞。「往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往生」只不過是「死亡」一詞的「同義辭」或「委婉修辭」,亦即英文中的「euphemism」;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抽象名詞。
就我的理解,「往生」一詞不是一種避諱死亡禁忌的「euphemism」,而是具有實質意義的「動詞」,具體表述靈性生命超克肉體束縛,跨越死生之際的生命開展行動。
從理論的層面來說,「往生」是生命的一種轉換機制,也是三世生命的前後銜接歷程。我在五年前提出了「生命的永續經營觀」,是結合佛教的義理與現代的經營理念,其實從宗教的觀點來看,靈性的生命本來就是永續的,但是很弔詭的,我們對於生命的的經營沒有永續。
從實踐的層面來說,「往生」是一種「功夫」,必須透過修持以及善根因緣才能達成。我在二十年前就提出:「真正的往生」是需要精神與體力的,「真正的往生」是在一個人活著的時候就去了他的目的地,而非等到死掉以後才走的。
我為什麼要談論這些「生命觀」和「生死觀」的問題?因為我親身參與末期病人的臨終關懷與往生助念實務,前後已超過二十年的經驗,看過太多幸與不幸的實際案例,深深體會到,如果這些根本問題沒有釐清與解決,往往就會陷入現代醫療迷思的天羅地網而無力抗衡,或者是囿於家人曲解孝道的愚昧而無力反駁,平白錯失能夠幫助臨終親人往生的寶貴時機,甚至於讓親人受盡現代醫療的無情大刑伺候,最後「含恨而終、乘怨再來」。
(三)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至親長輩,在年享高壽之後,能夠為他自己的生命畫下圓滿的句點而善終,但是現代社會的主客觀環境,卻往往讓人不得善終,甚至於飽受折磨痛苦而終,這是非常弔詭而無奈的現狀。
有一次我和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陳榮基教授,談論臨終關懷的問題時,他引述台大醫院柯文哲醫師的話:在加護病房裡的末期病人,家裡愈是有錢、有權、有勢的,愈是不得好死。為什麼?因為愈是家大業大的臨終病人,家人愈不捨得讓他走,他會愈有可能受到現代先進醫療措施極致的照顧(說得更坦白一點,比較像是「大刑伺候」),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家屬一定會要求「急救加搶救」,一直救到救不了為止。
多年前,我曾邀請國內安寧療護的推手趙可式教授到南華大學演講,在演講當中,她說她曾經照顧過的一位絕症末期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身上一共插了三十七根管子。最後病人走了之後,為了清除這三十七根管子,也為了維護病人的死亡尊嚴,趙可式教授用愛心和耐心足足花了三個半小時,才把那三十七根管子清理乾淨。大家想想:這樣的過度醫療怎麼會有死亡的尊嚴與品質呢?哪裡談得上善終呢?
會發生在那位病人身上的類似案例,也極有可能會發生在我們的親人、甚至於我們自己的身上,大家可要有心理準備以及預防措施。
我在各地演講時,經常引述這個實例,然後問聽眾:「各位將來要走的時候,希望自己身上會插幾根管子啊?」所有人都異口同聲地回答:「一根都不要!」我又問:「到時候,您作得了主嗎?萬一您身不由己了,只能任人擺布,到了這時候怎麼辦?」
即使您已經預立了遺囑,甚至簽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意願書」,都不一定有用。孟子說過:「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當您已經沒有行為能力的時候,您所簽署的所有文件都不會自行發生效力,而是需要有人來執行才能生效,並且還要按照「您的意願」忠實地執行,您的「往生品質與尊嚴」才能獲得實質的保障。
各位讀者:坦白地說,這是非常高難度的事,屆時到底如何抉擇後續的醫療措施?往往家屬及子女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於子女反目、兄弟鬩牆。
有的病人已經年過九十,甚至於是百歲人瑞,最後一旦觸及「要不要急救?」的問題,往往「搶救派」會占上風,之前病人簽署的文件都形同具文。
以我二十多年的實地經驗,我很少看到病人的家屬達成共識、意見一致的,更少看到有病人的子女或家人願意且膽敢站出來力排眾議,「捍衛」病人的往生品質與尊嚴。即使有子女想要站出來捍衛,但是因為在家族中輩分低,或是嫁出去的女兒等等情況,根本幫不上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只是活著的時候如此,就當我們面臨自己的生死大事時,也是「身不由己」啊!
聽我這麼一說,有人就開始擔心了:「這樣說來,在善終和往生的路上,豈不是大家都危機重重、險象環生、前途堪憂?」答:「的確如此!不是我危言聳聽。孔子 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我們要未雨綢繆,早作準備。」再問:「那麼,有沒有解套或預防的方法?」答:「當然有!」我為什麼不厭其詳地談論這些問題?就是為了幫助大家未來能夠「善終」與「如願往生」。
世俗所講的「善終」,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還只是屬於「消極」、「被動」與「期待」的低階生命層次;而淨土法門所講的「發願往生」,則是屬於「積極」、「主動」與「進取」的高階生命層次。借用武俠小說的用語,「發願往生」是「生命永續經營」的「武林絕學」,是上乘的生命實踐功夫。
「發願往生」絕不是一廂情願的迷信或是空泛的理論,而是確實可行的實踐法門,有很多古今大德的往生實例可作為佐證。
接下來,在討論插不插管的同時,我會運用現代的概念及語言,為大家逐一解說「如願往生」的祕訣和心法。
(四)
我們再回到「該不該插鼻胃管」的問題思考,在媽媽最後住院期間,大多數人所關注的是「生命延續」的問題,這是屬於「身體生命」層次的思考,所以大家心中疑惑的是「為什麼沒有幫媽媽插鼻胃管?」
而我所關注的是「生命換檔」的問題,這是屬於「靈性生命」層次的關懷。在這個時節因緣,我們兄弟最重大的課題任務,就是「讓媽媽能夠善終而且如願往生」,這和大多數人的觀點,是分屬於兩種不同生命層次的思維與關懷,所以彼此之間顯得頗有衝突。
絕大多數現代人之所以無法善終,主要還是因為在思想觀念上,不能接受「肉體生命終究會停擺」的「自然性」與「必然性」,也看不到「靈性生命無限」的「永續開展性」,所以就不斷地運用現代醫療科技來抗拒死亡,一昧地阻止死亡的到來。最終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平白錯失」真正能夠善終與往生的「寶貴契機」,最後不是「死得很痛苦」,就是「活得很痛苦」。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提出「見好就收」、「瀟灑走一回」、「不要拖過生命的賞味期」、「不要變成生命的延畢生」等等「善終口訣」的思想脈絡,這些都是我刻骨銘心的肺腑之言。
古代沒有CPR等急救方法,也沒有延續肉體生命以及拖延死亡的先進醫療設備與措施,但是很弔詭的,就是因為沒有先進醫療措施的干預與折磨,古人反而比現代人容易善終。
在過去這二十多年來,我見過「預知時至」且「如願往生」的例子,也帶領過臨終及往生助念,協助絕症末期病人安然捨報往生;然而遇到更多不幸的例子是,我明明看到了病人有善終與往生的機會,卻因為家屬的觀念作祟與種種主客觀因素,最後不是讓病人「死得很慘」,就是讓病人「活得很慘」,掛在病床上,求生不得、 求死不能。因此,我絕對不會容許這一類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媽媽身上。
大家一定會問:「你怎麼知道媽媽的時間到了?」答案是「將心比心,而且是長時間的親情互動與關懷留意。」我決定不讓醫護人員為媽媽插鼻胃管,絕對不是在媽媽住進醫院後,我才「臨時起意」或者是「一時」的判斷,而是基於母子間長期的親情互動與了解,包括媽媽的人生態度、個性、脾氣、好惡等等,而不只是我,幾個弟弟也都非常了解媽媽的生死觀與需求。
十年前,媽媽開始明顯地老化,記得有一次回去看她,跟她聊天,她說:看著幾個兒子陸續成家立業,幾個孫兒、孫女也都逐漸長大成人,書也都讀得很好,她感到非常欣慰,很有成就感,只是擔心我(因為出家了,沒有子女)將來老了沒有人照顧。我馬上安慰她說:不用擔心,將來佛光山常住會照顧我,而且我們兄弟感情很好,幾個弟弟也會照顧我的。
講著講著,媽媽有感而發地說道:自己活了大半輩子已經夠本了,人生的責任也都盡到了,接下來「該要準備收攤了」。媽媽用很平靜和緩的口氣,不帶任何情緒地對著我說出「該要準備收攤了」,我聽起來卻是如雷貫耳,非常震撼。
媽媽的性格非常爽朗,直心待人,處事明快,非常「阿莎力」,不會拖泥帶水,可以說是女中丈夫。現在連面對人生的大限——絕大多數上了年紀的人都是避諱莫名,唯恐一談到與「生死」相關的話題就會觸了霉頭——媽媽都以平常心對待,這讓我非常感動與欽佩,也覺得非常安慰,知道可以跟她不需拐彎抹角地談論生死大事的課題了。
眼看著媽媽的身體逐漸衰老退化,耳聽著媽媽坦然面對生死的心聲感言,我開始很認真地跟她講述彌陀淨土法門,告訴她發願往生的道理,教她誦念《阿彌陀經》與稱念彌陀聖號,媽媽也都欣然接受,身體力行。我請小弟開定為媽媽準備一台手提音響,可以播放佛號的錄音帶及CD;從此,誦經、念佛成為媽媽的日常功課,一大清早起床後,她就用音響播放台語早課的錄音帶,到了晚上連睡覺也都播放著佛號助眠。
(五)
五年前,媽媽老化的情況更嚴重了,體力更明顯地退化了,連一些基本的家事也都做不動了,我們兄弟決定請一位師姐,在白天的時間,來家中幫忙料理三餐和打掃。
我每次回去看媽媽,她都跟我訴說體力嚴重衰退的苦楚,還一直問我:「為什麼阿彌陀佛還不來接我?」我就安慰她說:「別著急,時間還沒到嘛!時間到了,阿彌陀佛自然就會來接您了。」
三年前,媽媽開始出現輕微失智的徵兆,我請二弟開憲帶媽媽去恩主公醫院,請當時的院長陳榮基教授為媽媽檢查,經過一系列診斷,確定腦部長了一個拇指大小的鈣化組織,所以造成失智的現象。還好是良性的,所以也不需要開刀,密切注意,定期檢查就好。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從此媽媽變得很快樂,原本讓她憂慮的事情都不再聽她提起,我認為是佛力加持,菩薩保佑。
兩年前,因為爸媽在家裡都發生了跌倒事件,我們兄弟決定要申請一位外勞,能夠全天候在家中照顧兩位老人家。剛開始媽媽不願意讓外人住進家裡,後來我們跟她分析,如果沒有人全天候照顧他們兩老的嚴重性,她也就接受了。
回顧過去這十年來,媽媽的生命曲線不斷地逐漸下滑,從還能做家事到沒有體力做家事,從行動自如到走路需要用拐杖,從耳聰目明到輕度失智,到後來連飲食、排便都有困難。
媽媽的生命曲線終於進到一個關鍵階段,讓我們兄弟必須認真地思考,媽媽似乎已經面臨人生的畢業考試了,所幸媽媽自己心裡已經有了準備。
有關媽媽往生前那三個月期間,身體狀況的變化,我在上一篇〈媽媽最後的生命示現—我的永續生死學功課〉系列文章中,已經有完整的記錄,於此不再重述,但是要強調其中的一些關鍵點。
原本我一直以為媽媽是因為從床上跌到地板上,才導致中風的,後來和二弟開憲認真地討論這件事,再加上醫生診斷的結果,才知道原來是媽媽已經腦部中風了,因為要翻身無法自我控制,所以才跌到床下。
在媽媽住進耕莘醫院後,做了MRI(核磁共振攝影),醫師診斷確定腦部有三分之一的部分,因為大面積血栓造成缺血的狀態,幾近壞死,導致不可逆轉的腦部功能喪失,而且無法言語,所幸媽媽還有意識。
這就是我們兄弟不得不面對的關鍵時刻,我們兄弟都很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運用現代醫療科技,延續媽媽身體層次的生命,拖個三年五載,不會是太大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媽媽的病體只會繼續退化下去,根本就不可能枯木回春。如此延續媽媽病體的生命,意義何在?為了表現我們兄弟對媽媽的不捨與孝心嗎? 那是非常愚昧的想法。
假如真的是用延續媽媽病體生命的方式來處理,我可以預見,而且斷言,拖到最後,媽媽必然會出現器官衰竭,甚至於是多重器官衰竭的情況,終於耗盡生命而亡。 正因為生命機能不斷地耗損流失,終至完全衰竭,所以根本就無法正念現前,之前所累積了十年的念佛功夫與往生資糧,將完全付諸東流,前功盡棄。
原本明明就有機會善終與往生,卻因為家人愚昧的認知與錯誤的作為,平白地失去寶貴的往生機緣,再回頭已百年身。這就是我不能容許發生在自己媽媽身上的「生命悲劇」;因此,我堅決不讓醫師為媽媽插鼻胃管。
就是因為媽媽沒有插鼻胃管,所以我們家人才能夠在不受醫療干擾的情況下盡心照顧媽媽,也才能夠如願地把媽媽接回家中;正因為沒有刻意延緩媽媽的生命節奏,所以也沒有出現器官衰竭的情況。
在最後那一個半月期間,我們不斷地在媽媽身邊,為她誦經、念佛、回向、引導,幫助她提起正念,為的就是「醞釀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的契機」。最後,媽媽在孫兒弘觀、孫女弘音的佛號聲中,眼中含淚,意識清晰,面帶微笑地捨報往生。家人都深信媽媽已經往生到了佛、菩薩的座前,所以我們在悲傷的同時,也至感欣慰。
(六)
如果您希望親人能夠「真正地」如願善終及往生,那麼「臨終關懷」絕對不只是針對「醫療面向」或是「身體面向」的生理層次來做決定,而是要從「生命永續經營」的「靈性關懷」層次,來「回應」及「回向」親人一生的「生命態度」與「生死觀」,才能做出讓臨終親人能夠「如願善終及往生」的最有利抉擇。
在此,我要回憶幾件往事——有關媽媽的人生態度與生死觀的具體寫照——來說明上述的觀點與主張。
一九八二年,我決定要剃度出家時,媽媽當然十分不捨,但是她知道我心意已決,並沒有反對,更沒有阻攔。我出家之後,她很歡喜地接受了,在公開以及私下的場合都稱呼我「開法師」或「開師父」,顯示出媽媽開闊的人生態度。
一九八四年,二弟開憲要赴美國馬里蘭州大學留學,媽媽和弟妹沈冬一同到機場送行,當時二弟夫婦新婚才一年,弟妹非常不捨,情不自禁,淚灑機場。媽媽有一次跟我聊天,提到了這件事,笑著對我說:「冬冬真沒出息,開憲不過就是出國留學嘛!不久就會回來,哪需要這麼難過?」媽媽對於人生的聚散離合,看得很平常, 態度很瀟灑。
一九九○年,媽媽發現左邊乳房出現了異常硬塊,就到醫院檢查,診斷出得了乳癌第二期。媽媽當機立斷,決定接受手術,然後進行後續的治療。手術與治療後的身體復原情況很好,二十多年來癌細胞不曾復發,只是因為左邊乳房整個切除,影響了身體的血氣循環。我提這段往事,想說明的是,媽媽對於「老、病」的因應態度,是十分坦然而明快的。
媽媽處事俐落,毫不拖泥帶水,樂於助人,不喜歡麻煩人家。如果我們讓她插了管子,然後讓她長年臥病在床的話,以我對媽媽個性的了解,她絕對會很生氣。因為我們違背她的行事風格及意願,害她不上不下,歹戲拖棚。
最後,就是所謂的「臨終脫水現象」,這是一種臨終階段身體變化的自然過程。臨終階段的病人會出現脫水現象,主要是因為「無法」、也「不需要」再進食及喝水,其實這樣可以減輕身體的負擔,有利於往生,就像「落葉歸根」一樣。這時候,如果再不斷地為病人餵食乃至灌食,等於是不斷地增加臨終病人的身體負擔,多半會造成「臨終水腫現象」,是非常不利於往生的。
除夕夜,我先回佛光山圍爐,然後再回台北陪爸爸過年。大年初一,我寫e-mail給一位南華校友,她說要向我懺悔,我問為什麼要懺悔?她談到之前寫 email給我的事,原本她質疑我不讓媽媽插鼻胃管的決定,後來在開媽媽往生後三周,她自己的媽媽也往生了,她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我那麼堅持。
她說:「開師父,您的靈性層次太高了,所以當時我們都無法理解。經歷了自己母親往生,才了解您堅持的道理,也希望您能夠幫助更多人。」
真正的臨終關懷,是親人靈性生命的「安頓、轉化與開展」的課題,此時醫療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旁助「善終及往生」,而不是阻礙,「要不要插管」的答案就很清楚了。
我再問大家:「將來您要告別人生舞台時,希望身上插幾根管子啊?」您一定會說:「一根都不要!」同理,您希望自己的親人在臨終時身上插幾根管子啊?將心比心,應該也是「一根都不要!」您說是不?
(全文完)
末期病患照顧與臨終關懷的一些關鍵課題(一)
自從上一篇專欄系列〈臨終親人該不該插鼻胃管的再省思〉刊出後,又有讀者來函,針對家中長輩臥床多年的照顧問題,詢問看法及建議。我先將讀者提出的一些問題及情況作個整理,再提出分析及建議。
情況一:家中有九十歲的長輩,臥床多年,直至去年才插鼻胃管,今年初又插上導尿管。連續看了法師您的文章,想請教如果已經插管該怎麼辦?
分析及建議:如同我之前的文章中所討論的,九十歲老人家的生命曲線,大多數都已經下滑到瀕臨或遠超過其人生的「賞味期」了,這時候的生命功課應該是「生命 換檔」以「開展未來永續的生命」,而不是苟延殘喘地「延續老朽的肉體生命」。這就需要用宗教的靈性關懷,來幫助家人與老人家做「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開導他們了解靈性生命的無限與永續。
這裡我所講的「宗教」,包含世界各大宗教,並不限於佛教,就看老人家本身的宗教信仰與需求。各大宗教都有針對未來生命的靈性關懷與實踐法門,以佛教為例,淨土法門是最貼切的。
如果老人家已經插了管子,就維持現狀,但最好不要再做進一步的醫療干預,同時以淨土法門來幫助老人家。
建議具體的做法:不斷為老人家解說淨土法門的內容與意義,鼓勵及引導他放下塵世的執著與牽絆,發願求生淨土,帶領他一心念佛,家人為他誦經、念佛及回向。家人要至誠懇切地觀想西方三聖慈悲加持老人家,早日脫離苦海。
即使從外表看來,老人家很可能已經無法言語、沒有反應等等,只要家人「同心協力、至誠懇切」地為他開導、誦經、念佛及回向,同時祈求佛、菩薩的加持,絕對會有感應的消息。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按照所說的方法,三至六個月就會有轉機。關鍵在於自己和家人是否已經放下對老人家肉體生命的執著?家人是否達成共識?是否對淨土法門有信心?是否依教奉行?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老人家絕對可以安然捨報往生。
情況二:阿媽早就無法開口說話,嚴重失智,只對痛覺有反應,好像沒有自我的意識,不能表達自我需求,家人無法辨別阿媽的需求,只能盡力讓阿媽舒適、乾淨。 當初要插鼻胃管時,我的媽媽很不捨也很疑惑,是否要有此侵入性的治療?但是阿媽看見我在吃東西,她也想吃,把食物或水放入阿媽嘴巴,她會自動張嘴,也會咀嚼,可是吞嚥困難,一定會嗆到。我想,阿媽還有想活下去的欲望!所以家人決定插管,我母親很不捨阿媽受苦,靠著藥物在控制咳嗽、多痰、無法大小便等臥床問題,請法師能為家人解惑。
分析及建議:如同前面所說的,阿媽已經遠遠超過其人生的「賞味期」了,確實是需要為她作「生命換檔」的功課了。「阿媽還有想活下去的欲望!」這是人之常情,但也是「低層次」的肉體生命思維反應,如果家人也停留在「一昧地延續老人家病體生命」的思維層次,而看不到開展未來靈性生命的層次,我只能說「此題無 解」。
依我來看,在「阿媽還有想活下去的欲望」的背後,其實是「家人還有想讓阿媽活下去的欲望」,這才是問題無解的關鍵!因為家人看不到「靈性生命的未來」,或者對「靈性生命的未來」沒有堅固的信念,只好在病體生命的層次打轉。我認為對阿媽來說,受這些苦是很冤枉的。
阿媽已經沒有行為能力了,她的命運及所有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都操之在家人的認知與決定上面。在觀念上,家人要先放下對我們肉體生命的錯誤認知與執著,重新深切地理解與體認眾生靈性生命的永續與開展,阿媽的生命困境,才有解套的可能。
(二)
情況三:我的外婆八十九歲,臥床多年,失智、不認人、不會說話(但不是啞巴)、不哭、不笑,只對「痛」和「肚子餓」有反應,無自理能力,經身體檢查,器官 正常只是老化,每天只能重複地睡覺、醒來。這二年因為吞嚥困難才插鼻胃管,插鼻胃管前我的母親掙扎了很久,不插鼻胃管無法進食,但是我把食物放到阿媽口 中,阿媽還是想吃,就是吞下一定會嗆到。
請問法師:(一)這樣代表阿媽還是有求生的欲望嗎?她還想活下去嗎?(二)看到阿媽受苦真的很不捨,但是又無法得知阿媽本人的意願,請問這樣家人要如何抉 擇要不要拔鼻胃管?(三)平日如何減輕阿媽的痛苦?(四)家人有誦經、放念佛機,教導阿媽放下現在的身體,往生極樂,如果阿媽真的聽得懂,這樣不就會很害怕?我希望阿媽是平靜、舒服的往生。
分析及建議:八十九歲的阿媽處於現在這樣的狀況,可說是嚴重地拖過了「生命的賞味期」了,我認為問題根本就已經不在於「求生」,而是在於如何「求往生」。如果家人還繼續搞錯方向,一昧地要為老人家「求生」,我只能說「此題無解」。
這當中有二個盲點,其一,如前文已經提過的,我還要再強調一次,在「阿媽還有求生的欲望嗎?」這樣的思維背後,其實是「家人」還有想為阿媽求生的欲望,這 才是問題無解的關鍵!其二,阿媽的生命曲線幾乎已經下滑到了谷底,現代醫療不論如何進步,阿媽的生命根本就沒有迴轉上昇的可能性,我們必須認真地省思:在 這樣的情況下,繼續「求生」的意義何在?
我站在阿媽本身的立場為她設想,在生理層次的「求生」企圖,只不過是在表面上維持病體軀殼的「生命跡象」而已,根本已經沒有任何實質、正面的意義,生命的真正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就是「生命換檔」—「求往生」。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懂,難在家人對「往生」以及對「佛、菩薩」的信念是否堅固?尤其難在家人是否能形成共識、同心協力?如果家人信念堅固,且能達成共識、同 心協力,就可以幫助阿媽早日脫離困境,捨報往生。否則的話,只是讓阿媽不斷地消耗她僅有的一點生命能量,最後會一直拖到「多重器官衰竭」為止。更嚴重的情況是,如果家人還想要繼續「求生」的話,阿媽很可能在臨終前,還要遭受一次「現代急救術」的無情摧殘,身心破敗的棄世,我由衷地希望與祝福:那樣悽慘的 「劫難」狀況不會發生在阿媽身上。
了解上述的道理,前面所問的第一個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第二個問題所提的「無法得知阿媽本人的意願」,我的立場是「將心比心」,如果換作是您身處於阿媽的情境,您會希望得到家人如何的對待呢?
至於「要不要拔鼻胃管?」我認為在家人尚未完全形成「為阿媽求往生」的共識之前,還不是問題的關鍵,暫時不拔也無妨;等到家人都達成了共識,再來考慮「要不要拔管?」的問題。如果家人對於「為阿媽求往生」的信念與共識夠堅固的話,就可以拔掉鼻胃管,而以點滴和營養液取代。
第三個問題「如何減輕阿媽的痛苦?」既然阿媽已經失智,她的痛苦其實不在於生理或肉體的層次,而是在於靈性層次。阿媽卡在那裡不上不下的,家人也看不到生 命的希望與出路,這才是全家人最大、最深層的痛苦。只有當家人都看清楚了生命的希望與出路,放下一昧「求生」的錯誤執著,至誠懇切地旁助阿媽「求往生」, 才有可能真正減輕阿媽的痛苦。
至於實際的作法並不難,就是藉由家人同心協力地陪伴、開導,與至誠懇切地誦經、念佛、回向,為阿媽開啟生命的另一扇門——也就是「往生之門」,阿媽的痛苦就能逐漸得以緩解,而且能邁向往生之路。
(三)
第四個問題中所問的「家人有誦經、放念佛機,教導阿媽放下現在的身體,往生極樂,如果阿媽真的聽得懂,這樣就不會很害怕?」我認為家人的作為似乎消極了點,不夠積極,對於「往生佛國淨土」的信念似乎不夠堅定,而且對於能否幫助阿媽放下現在的身體,往生極樂,也似乎心存懷疑。
念佛法門的成就與功效,就是奠基於淨土三要「信、願、行」上面。信者,堅信佛言不虛,深信法門殊勝,自信己力可及;願者,深心發願,求生淨土,得與如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行者,歡喜信受,依教奉行。「信、願、行」三要資糧具足,必然往生。
雖然阿媽已經失智,無法自己力行「信、願、行」三要,但是家人可以奉行「信、願、行」三要,以此回向給阿媽,引導阿媽念佛、發願、求生淨土。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只要家人信心堅固,而且依教奉行,必有感應。
有關播放念佛機的問題,我要特別提出來分析說明。如果是在阿媽意識還很清晰的時候,由她本人自主地播放念佛機而聽聞佛號,然後跟著口誦或心念,確實是有很大的熏習效果。但是對於已臥床多年的阿媽,心智微弱、意識不清,如果只是放念佛機給她聽,而沒有家人在身旁助念,那是沒有效果的。
道理很簡單,因為念佛機是機器,只有音波,沒有意念,沒有腦波,不能激發阿媽的潛意識引起共鳴。一定要由家人「親口」為阿媽開導、誦經、念佛、回向,而且要透過家人的「意念」用心觀想、祈求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藉由家人「至誠懇切」的心念,誦經、念佛所發出的聲調音韻,就能經由阿媽的耳根進入她的深層意識 中,才能旁助阿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念佛機充其量只能作為輔助之用,絕對不可以完全都沒有家人隨侍在側為阿媽助念,只是播放念佛機聊表心意,那是沒有效的。
除了以上討論的三個實際情況之外,讀者的來信中還提了二個問題,而這二個問題也是很多人都曾問過的,特別分析及建議如下:
問題一:法師在文章中提到您不願母親插鼻胃管,是很明確的知道母親的個人意願嗎?如果親人是意識清楚且有表達能力,家人是否應該親自詢問病人,依病人意願再作決定?
分析及建議: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反映出大多數人心中的焦慮與不安,深怕自己作出有違病人意願的錯誤決定。大多數人都會很害怕自己在面對家人親族,乃至鄰里社區的關注時,承擔不了那樣沉重的責任與壓力,而不敢也不願做出決定,就希望把問題回歸給病人,讓病人自己做決定,不論後果是好是壞,自己都不必承擔。
這是生命中一項非常弔詭的課題,當親人尚未重病之前,意識清楚且有表達能力的時候,家人中有誰會預先提出——又真的敢提出——末期醫療抉擇的問題?就算有人敢提出,家人是否都能不避忌諱、開誠布公地討論?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等到親人成了末期病人,陷入進退維谷的生命困境時,家人真的需要親自詢問病人的意願時,病人卻往往已經意識不清,或者喪失表達能力了,我們根本就無從得知他的意願。如此弔詭的情境,使得問題陷入僵局,似乎很難解套。
在回答我如何為媽媽作決定之前,我先舉一個類似烏鴉反哺的比方,讓大家了解問題的關鍵,以及可能的解套方向。
回想我們小的時候,從嬰兒到孩童時期,還沒有行為能力及判斷能力,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衣、食、住、行等等)都是由父母親照顧及作決定,父母親當然也會顧及我們的偏好與喜怒哀樂,但是在關鍵時刻,例如我們得了重病的時候,他們會義無反顧地代替我們做出對我們最有利的決定,一切風險與後果,他們也都勇敢地承擔下來,那是基於親情與愛,不計毀譽及利弊得失的。
(四)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的長輩親人到了年老重病,乃至末期臨終的時候,如果已經喪失了判斷能力或表達能力,我們怎麼能夠因為害怕承擔責任與風險,或者擔心親族鄉寅乃至鄰里社區的閒言閒語,而把問題丟回給重病或臨終的親人呢?
就像父母親呵護重病的幼兒時一樣的心情,在長輩親人面臨「求往生」的關鍵時刻,我們也應該設身處地、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捍衛」他們的「死亡品質」與「死亡尊嚴」,同時積極地為他們「求往生」,這也是基於親情與愛,不計毀譽及利弊得失,這才是真正「孝道」的實踐與彰顯。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已很清楚地交代,不讓媽媽插鼻胃管的理由及前因後果。但是我要強調一點,媽媽和我母子之間一向是無話不談的,所有媽媽心底的話,不論喜怒哀樂,她都會毫不避諱地跟我訴說,我有什麼話也都會跟媽媽說。媽媽和我的互動,可用「母子連心」來形容。
從十年前開始,媽媽和我們兄弟就已開始面對老化及生死大事的問題,五年前她甚至經常跟我抱怨:為什麼阿彌陀佛還不來接她?三年前,經診斷確定媽媽已經輕度失智。二年前,爸媽在家裡都發生了比較嚴重的跌倒事件,去年九月開始,媽媽的身體狀況明顯地惡化,不但她自己已有了心理準備,我們兄弟也都有了準備。
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說,雖然在最後那段時間,媽媽已無法用言語表達,但是我們兄弟都很明確地知道媽媽的生死態度及個人意願。基於這樣的母子互動與理解,當我們兄弟明確得知媽媽的腦部已經有三分之一,幾近壞死,導致不可逆轉的腦部功能喪失,我就決定為媽媽「求往生」,而非愚昧地「求生」,一切責任與後果由我承擔,也感謝弟弟們的支持。最後,媽媽意識清晰地在佛號聲中含笑捨報往生。如果我們仍然昧於現實,執意要為媽媽「求生」,是不可能有這樣圓滿的結局。
問題二:法師的母親是由家人分攤照護,還有看護幫忙,我的外婆是由我母親二十四小時不離身照護,阿媽好像小嬰兒,醒來一定要看到人,不然會一直叫,我的媽媽捨不得,就算晚上二、三點一定陪著阿媽,偶爾還要半夜送急診,還有很多生活細節,我的母親嚴重睡眠不足,對體力及心理是一大考驗。因此我看了法師早些寫的照護文章,除了貼切贊同,還有「差一點」的感覺。
分析及建議:當年開爸爸受傷住院時,幾個弟弟還小,主要由媽媽和我輪流照顧長年臥病的爸爸,前後將近五年,所以我非常能體會提問讀者母親的辛勞,要獨力承擔照顧阿媽的所有工作和責任。
如果拿讀者的阿媽和開媽媽的情況兩相對照,我認為不只是「差一點」,而是「差很大」。差別主要是在於家人能否凝聚共識,能否同心協力地陪伴照顧末期病人,集中心力且目標明確地幫助臨終親人「求往生」。
照顧末期重病或臨終的親人,本來就不應該是一個人的任務,而是全家人的責任。如果家族中只是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負全責,而其他的人僅憑一張嘴出主意,這是極不公平而且極不合理的事。
這當中存在著一種弔詭的情境,面對阿媽年老失智的狀況,可說是已經日薄西山,雖然家人在情感上都想要為阿媽「求生」,但是在現實上大家也都知道再恢復到健康的生命,希望渺茫,只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延續阿媽的病體,讓大家看到而已;另一方面,也可能會認為那都要仰賴醫生及醫療科技的專業,他們根本就幫不上忙,只能旁觀等待奇蹟。
結語:當生命拖過了賞味期,而且超過現代醫療的極限時,生命唯一的出路就是「求往生」。為親人「求往生」,需要全家人凝聚共識,也需要家人同心協力、分工合作地全程陪伴臨終親人,這是最後能夠真正克盡孝道的機會,一旦錯過就成千古遺恨。
(全文完)
- Jun 29 Mon 2015 11:00
《跟親愛的說再見》聖嚴法師:用愛面對死亡
因為認真面對死亡,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盡心盡力活著,貢獻對別人的關愛。《跟親愛的說再見》收錄聖嚴法師的專訪,這位已經圓寂的宗教界領袖人物說:「生命是無限的,我們終會再相見」。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跟親愛的說再見》
許多人常常用「當代高僧」、「國際知名禪師」、「文學博士和尚」敬稱聖嚴法師,他深入經藏、精通禪修、重視戒律,是人們眼中的智者。
接受《康健》雜誌專訪時,這位智者拖著羸弱、纖瘦的身影緩緩走入他位於金山法鼓山園區簡單素雅的禪房。山上陽光耀眼,隨行人員細心將窗簾放下來,以免絲縷日光讓聖嚴法師的眼睛不舒服。這些年,聖嚴法師身體欠安,已經將住持工作交棒出去。接受採訪這天,他非常虛弱,卻仍親自接待康健採訪團隊近一小時,一字一句道出對生死的體悟,而前一天他的身子其實差到幾乎無法下床、說話。
這位受人敬重的宗教也是哲學思維的導師,畢生心力不只致力宗教靈性,更且投入心靈環保、教育學術工作,致力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就是這份對眾生的大悲大願,即使無數次與病魔搏鬥也無礙他弘法利生,對死亡,反而有更深入的體證。
且聽聖嚴法師的殷切教誨…… (以下為專訪整理)
其實人一出生,死亡就跟著我們了,死亡隨時在我們身邊,該如何面對呢?要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也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
生的時候人人想要有尊嚴,死的時候更要有尊嚴,尊嚴這兩個字要如何表達?不同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各有不同做法,這些年,日本或歐洲在喪葬禮俗上有些改變。我看到美國、法國及德國的墓園,猶太人也是,找專人照顧,將墓園整理得像花園一樣,這是喪葬的尊嚴。
台灣地狹人稠,卻又缺乏完善的土地政策,這麼多年下來,可供殯葬設施用地早已不足,對於喪葬應該要有不同的思維,兼顧環保與尊嚴。
死後與大自然合一,化為美麗花園
法鼓山這幾年積極推廣環保自然葬法,去(96)年捐出一塊地作為「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這是全國首創的骨灰植存專區,免費提供往生者的骨灰在園區內存。這個環保生命公園不屬於任何宗教,也不舉行任何宗教儀式,不焚燒紙錢、香、燭火等,如果需要,家屬可以先在家中完成祭祀儀式,再把骨灰磨碎後,帶至生命園區完成植存,與大自然合一,上面種植各種花卉,變成美麗的花園。
目前國外像是紐西蘭、澳洲都已實施這種頗具環保的自然葬法,將冰冷的墓園變成風景宜人的美麗公園。我自己死了之後也會選擇這種方式。
有些人會執著於骨灰,甚至因不捨與亡者分離而將骨灰罈擺在家中,引起家人不安。其實,骨灰是肉體生命的最後一份,成分是碳,並不代表什麼意義,當然也不再代表一個人了。因此,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不留任何一點痕跡,我的師父東初老和尚生前說:人非常愚癡,生前貪求這個貪求那個,求到了以後就占有它,但能佔有多久呢?死後連身體都沒有辦法保存啊。
現代人對遺體的處理方式,多半是選擇火化燒成骨灰,或選擇土葬,親友或兒女挑個好風水佔一塊墓地,墓地變成亡者的家,墓地上面立著一塊碑,或把骨灰當作亡者,其實這老早就不是亡者了,骨灰與亡者不論是精神或生命都毫無關係,那只是肉體燒成了灰,根本不代表什麼,只能說代表自然界的一樣東西吧,頂多保存個幾十年、幾百年,最後仍與大地合一,所以骨灰是亡者嗎?亡者的神識早就轉世投胎去了。
不要變成「守屍鬼」
骨灰就像早上起床洗臉、梳頭、刷牙、漱口後留下的塵垢、皮屑,這些東西我們想要佔有或繫在身上帶著走嗎?這些是很髒的,趕快丟掉吧,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的,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我們臨時使用的工具而已,工具壞了,就換了吧,不要捨不得丟棄,自己也無法解脫,這我們稱為「守屍鬼」,因為對身體執著、放不下,死了還要佔一塊墓地,認為棺木就是它的家。
有一次,我們在農禪寺舉行清明大法會,幾萬個牌位放在往生堂裡,任何人進去都可聞到一股味道,屍臭味滿屋子。屍臭味跟死貓、死雞、死狗的味道差不多,即使打開窗子、開電風扇也吹不散。法會還沒結束,我要趕去機場,一上車,往生堂的味道就跟著我上車,跟著我走了幾十公尺,我覺得不對勁,我就跟它說,留在農禪寺參加法會吧,不要跟我走,要放下對自己的執著才能解脫。結果,一下子,味道就不見了。
與父親的神識對話
很多人放不下對自己的執著,包括了彌留期間,堅持見到子女最一面才肯闔眼離去。平常,子女忙於工作或住在外縣市或遠在國外,要子女隨侍在側很不容易,臨終時為什麼非得見子女最後一面呢?如果認為這是最後一面,不見到就無法安心,有什麼意思呢?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這觀念也可以改過來,生命是無限的,死了之後到另外一個世界,肉體不存在了,但精神存在,神識也還存在,要見兒女隨時可見。
有些神識回來與子女見面,例如某位作家的父親過世以後,他很想念父親,有一天他回家,看到父親坐在床上,他不知道這是夢還是真實,就問:「父親啊,你怎麼回來了?」
「我回來看看你,不過我馬上就得走了。」
「你要到哪裡去?」
「我到廟裡聽經去。」
那天是他父親的頭七,家人正要為他父親舉辦誦經法會。後來這位作家想再繼續跟父親對話,父親就不見了。人往生後,沒有肉體無法說話,用意念溝通,可以很自由自在地來去。有些人死了之後去投胎了,就無法再回來看家人了,因為精神(神識)在另外一個肉體上出現。
平常我們習慣擁有很多東西,如果捨不得放下會很痛苦,內心無法平靜。特別是癌症病患,彌留期間的意識較為清楚,在這種狀態下對於生前的情(親情愛情等)、財務或恩怨,不容易放下,會很掙扎、痛苦,這時可藉助祈禱、誦經、念佛的力量,幫助臨終者慢慢平靜下來,讓他內心感覺平安,這很重要。
放棄積極搶救
家屬也經常面臨掙扎,尤其當醫師已經宣佈無法救了,家人還是希望繼續搶救,否則好像「見死而不救」,內心會有罣礙。醫療上的積極搶救,給予插管、電擊、打強心針等等,雖然還有一息呼吸,但身體的負擔太重,臨終者相當痛苦,但家屬無法體會。
當喉嚨插上管子,無法說話,自己根本做不了主,只能任憑他人擺佈。所以要趁著健康時,事先跟家人交代,生前要預立遺囑,讓我非常輕鬆地走,不想臨走前還要受刑,這是在虐待臨終者。我早已經寫好了,放棄積極急救,當醫師判斷我得走了,非死不可時,就請讓我平安地離開吧。
泣而不哭
臨終時要有尊嚴,離去時也可以用很莊嚴的方式送他最後一程。我在西藏、印度看到家中即使有人往生,也不會出現呼天搶地的畫面,親友們安安靜靜,用很莊嚴的方式告別。
親人往生的時候,到底該不該哭?不哭,好像不孝順或違反人性,其實,哭與泣是有差別的。
哭,是大聲的哭;泣,是小聲的哭,或者是沒有聲音,只是流眼淚,任何人都需要流淚,釋放哀傷。
如果哭得很大聲,是為自己,但對亡者卻造成干擾與傷害,當他得走了,親人或愛人在旁邊大聲哭、咒罵,亡者反而捨不得走,很掙扎,即使捨不得走仍得走啊。所以,哭,幫不了亡者的忙,只為了自己情緒的發洩。有些家屬在床邊邊哭邊罵:「你怎麼這麼殘忍,竟然拋下我先走了。」聽起來好像感情很豐富,事實上對亡者是一種傷害,他已經死了還要受家人咒罵,對亡者一點尊嚴也沒有。
泣,當然可以,透過流淚將哀傷的情緒表達出來。華人傳統習俗認為,不大哭就表示內心不哀痛,對親友不好交代,好像對生者一點感恩之情也沒有,這觀念要改變。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5856#sthash.iqxmJDh0.dpuf
- Apr 21 Tue 2015 21:00
9 Truths You Should Know by Now
“In school, you’re taught a lesson and then given a test. In life, you’re given a test that teaches you a lesson.” ~ Tom Bodett
Life has a very interesting way of teaching us many of the many things we need to learn, don’t you think?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more we hold on to this idea of how life should be, how events should unfold, how people should treat us and how happiness should be packaged and delivered to us, the more we suffer. Happiness is nothing more than a balance between holding on and letting go but this is a different story.
What I will share with you today are 9 simple yet powerful truths we learn as we go through this beautiful journey called life.
1. Life is a process of becoming.
We go through life to find ourselves, to become ourselves.
Don’t be afraid to make “mistakes”. Don’t be afraid to “fail”. Have fun in all that you do. The more things you do in life, the more things you’ll learn from life. Enjoy the journey because that’s what life is all about. It’s not about rushing towards a final destination, its about enjoying the journey…
“When you meet anyone, remember it is a holy encounter. As you see him you will see yourself. As you treat him you will treat yourself. As you think of him you will think of yourself. Never forget this, for in him you will find yourself or lose yourself. ” ~ Helen Shucman
2. You are exactly where you need to be.
If you’re in a really dark place right now, chances are that you’ll not be too pleased to know this, but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that “Life will give you whatever experience is most helpful for the evolution of your consciousness. How do you know this is the experience you need? Because this is the experience you are having at the moment.” ― Eckhart Tolle
You can either choose to accept or resist what is, and based on your choice you will find the clarity and the strength to move forward in life, or stay stuck. It’s all up to you. The power is in your hands.
3. Let Go of Fear. Love is all you need.
May sound like a cliche, but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that LOVE is all you need. Love is the only thing that’s real,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By closing the door to your heart and by building walls between you and the whole world, you won’t keep suffering away from your life, you will keep it in your life!
Can’t you see?
It’s that closed door and those fearful walls that are causing you to experience all that pain. Open the door to your heart. Let go of fear. Tear down the walls you have built and allow trust, light and love to govern your heart.
“Fear condemns and love forgives. Forgiveness thus undoes what fear has produced.” ~ A Course in Miracles
4. Forget about your age.
Who cares how young or old you are? It’s not your age that’s standing between you and all the wonderful thing you long for, it’s you! Your thoughts, your beliefs, your excuses and your self imposed limitations are the ones that keep you from acting on your heart’s desire. Ag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t. If you inner fire is still burning and if you’re really passionate about crafting the life of your dreams, worrying about your age will be the last thing on your mind.
“Age is an issue of mind over matter. 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 ~ Mark Twain
5. Life will give you whatever you ask for.
Life is good with those who think they deserve to receive good things, and “bad” with those who think they deserve to receive “bad things. Life gives you whatever you ask of it. It doesn’t discriminate.
If you want to receive great things from life, you have to ask for them, but not only that. You also have to feel worthy of receiving them, and 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take the necessary steps that will help you achieve the things you want to achieve. Non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will just fall into your lap – you’ve got to go out and work for them.
“I bargained with Life for a penny, and Life would pay no more, however I begged at evening when I counted my scanty store. . ‘For Life is a just employer, he gives you what you ask, but once you have set the wages, why, you must bear the task. ‘I worked for a menial’s hire, only to learn dismayed, that any wage I had asked of Life, Life would have willingly paid.” ~ My Wage by Jessie B. Rittenhouse ‘
6. Life isn’t as bad as you THINK it is.
We all have crazy thoughts running through our heads but that doesn’t mean we have to believe everything we think. Whenever a negative and toxic thought runs through your mind, replace it with a positive one. That’s how it’s done. That’s how you go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thinking. One step at a time, one thought at a time.
“Thoughts are like an open ocean, they can either move you forward within its waves, or sink you under deep into its abyss.” ~ Anthony Liccione
7. It’s not them, it’s You.
The world is not against you, it really isn’t. It’s not the world that’s against you, it’s you that’s against the world and by rebelling against the world you are in fact rebelling against yourself. Make peace with yourself and the whole world will make peace with you.
“Nothing external to you has any power over you.” ~ Ralph Waldo Emerson
8. Your future will be exactly like the way you feel today.
What does this mean? it means that if you are constantly criticizing and complain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pointing fingers and expecting the whole world to change just so you can finally be happy, your future will be an identical copy of your present reality. It’s not the world that needs to change so that you can finally be happy, it is you. Nothing changes until you do…
“Everyone thinks of changing the world, but no one thinks of changing himself.” ~ Leo Tolstoy
9. None of this will matter in the end
Do you really think that the things you are now stressing and worrying about will even matter one year from now? I doubt that. Let go of stress. Laugh in the face of chaos. None of it will matter in the end.
Your life has an expiration date and so does mine. None of us is going to live forever. Stress less, live more. Detach from all the drama that your mind is constantly trying to create. Focus on the things that truly matter and start laying the foundation to the wonderful life you say you want to live. You’re not going to live forever. If you don’t start living your life fully now, chances are that you never will…
“People wait all week for Friday, all year for Summer, and all life for Happiness…” ~ Ritu Ghatourey.
Get unstuck and get going. I will be cheering for you all the way
http://www.purposefairy.com/67837/9-truths-you-should-know-by-now/
- Apr 13 Mon 2015 21:00
Why Are You Where You Are in Life?
“Many of you, as I have been, as I am, are where you are in your life based upon what you believe and it’s not just what you think you believe on the surface, it’s also your shadow beliefs that are holding you back from moving into the life that you believe you deserve. If you’re not looking at the shadows, if you’re not looking at what is subconsciously running through the tape in your mind, telling yourself you’re not good enough, you’re not worthy enough, you’re not smart enough, you’re not ENOUGH, which is a tape that’s playing for lots of people… If you’re not conscious of that, than you end up acting out of that belief system, and not out of what you know to be the truest or want to be the truest choice for yourself.”~ Oprah Winfrey
If you asked me 7 or 8 years ago:”Why are you where you are in life?” I guess my answer would have been: “I am where I am because of the choices I’ve made for myself, because of what I wanted for myself.” I used to think that way because that’s what I saw around me, that’s what I was hearing from the people I cam into contact with, from the outside world, but it turned out to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way I was thinking back then.
I say this because, now, after having had so many life changing experiences and having learned so much from the people I hav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I came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where you are in life is the result of what you truly believe to be the truth for yourself, what you believe you deserve for yourself. And when you act out of that belief, you will be able to decide for yourself where you want to be in life. When you truly love yourself, when you value yourself and treat yourself as the wonderful, wise and beautiful Soul you were created, thoughts of being unworthy, not beautiful enough, not smart or young enough, will no longer have room in your mind.
If you want to change your life, Oprah says, you should believe in yourself, believe that the life you want is well within your reach, you should get rid of the feelings of unworthiness you allow to reside in your Soul, and in the video I would love to share with you today, she also encourages you to find your true purpose in the world, to find true and genuine happiness and peace.
Enjoy
http://www.purposefairy.com/76177/why-are-you-where-you-are-in-life/
- Feb 08 Sun 2015 23:45
過年回收舊物做公益
農曆新年將近,歲末年終的重頭戲「大掃除」亦如火如荼展開。
看著滿屋清倉出來的舊物,除了拿去資源回收外,還有沒有更有價值的處理方式呢?alive整理了一些管道,有些可以讓你賺點小錢,有些則是讓舊物再利用,順手做公益。
■ STEP30舊鞋救命計畫
接受項目:各式鞋類(不接受高跟鞋)
內容/用途:幫助非洲居民免於赤腳受傷或受病菌寄生之苦
物資收受方式:至網站填寫捐鞋單,列印出宅配單後郵寄,或親送至集結點
聯絡資訊:www.step30inc.com
■ 讀冊生活
接受項目:書籍
內容/用途:捐贈者自售,可自訂售價,利潤較賣給二手書店高
物資收受方式:上網登錄書籍ISBN並將之寄送給讀冊,由讀冊負責後續交易事宜。書籍售出後,讀冊將抽取售價35%做為佣金
聯絡資訊:www.taaze.tw / 02-2537-7825
■ 木匠的家關懷協會
接受項目:家具、衣服、電器、生活用品
內容/用途:聘請身心障礙、中高齡失業或原住民等弱勢就業者修繕和再製家具,幫助他們再度就業,並於協會的二手店販售
物資收受方式:提供台中以北免費到府收件服務,若為大型家具,可先拍照傳至粉絲團,詢問貨車排程時間
聯絡資訊:www.facebook.com/theCarpentersCoffeeBar / 03-468-3836
■ 綠色奇蹟
接受項目:電腦、螢幕、印表機、鍵盤、滑鼠
內容/用途:整理修復後,再將之轉贈慈善、公益團體和弱勢族群
物資收受方式:上網填寫回收單或撥打專線,宅配即免費到府收件,捐贈者還可指定受贈單位
聯絡資訊:www.3c-dr.com.tw/Index.html / 0973-080-088
■ Give543贈物網
接受項目:各式物品
內容/用途:讓所有網友無償索取;另有公益團體透過網站公開募集物資
物資收受方式:可直接於網站刊登欲贈送的舊物訊息,有需要的網友則可留言索取
聯絡資訊:give543.com
■ 台北市嬰幼兒物資交流中心
接受項目:玩具(絨毛娃娃除外)、繪本、遊戲用品
內容/用途:玩具經清潔、整理後,部分放置中心讓孩子們借用,部分發送到部落、偏鄉或兒童病房
物資收受方式:可郵寄或親送至中心櫃台,或放至台北市各區親子館內玩具回收箱
聯絡資訊:www.tcprc.org.tw / 02-2391-5587
■ 綠天使二手衣著專賣站
接受項目:百貨專櫃品牌、國內外設計師品牌、二手名牌包
內容/用途:向捐物者收購後,再轉於實體店面中銷售,以社會企業方式經營,聘請身障朋友整理衣物並擔任店員
物資收受方式:到府收購,衣物需九成新,先以電話預約鑑價和收購時間
聯絡資訊:www.greenangel168.com / 02-2690-2355
■ 台北市動物之家
接受項目:床單、枕頭、毛毯,和其他因髒汙或破損而無法再轉贈的衣服或布品
內容/用途:幫助收容的流浪動物保暖、禦寒
物資收受方式:郵寄或親送至單位;建議可先除去拉鍊、鈕扣或金屬等容易傷害動物的物品
聯絡資訊:www.tcapo.taipei.gov.tw / 02-8791-3254
■ 綠哈比義賣網
接受項目:各式物品
內容/用途:將捐物者義賣所得直接捐給公益團體
物資收受方式:捐物者自行將物品刊登至網站義賣,並指定受贈公益團體;買家購買時,直接匯款給公益團體即可
聯絡資訊:www.greenhappy.com.tw / 04-2292-4918
■ 綠寶福利社
接受項目:紙類、舊衣、塑膠、金屬、家電、電池、燈泡、光碟片
內容/用途:每類回收品項每公斤可兌換不同點數,再依點數多寡兌換民生商品
物資收受方式:攜帶回收物品至實體據點秤重後累點
聯絡資訊:www.greenable.com.tw / 02-2599-6536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20031&p=1
- Apr 22 Sun 2012 23:49
~地球日~ 愛地球小撇步 做環保也省荷包
(中央社台北22日電)今天是第42屆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各國莫不舉辦各式活動提醒大眾保護地球、節能減碳的重要,同時傳達環保應該從日常生活做起的觀念。
世界地球日始於1970年4月22日,目的在喚起大眾對生態環保議題的關切,活動迄今42年影響力不減反增。
你知道嗎?根據美國網站patch.com,若臉書(Facebook)全球8億4500萬用戶將每天沖澡時間縮短1分鐘,省下的水量可填滿110萬個奧運規格的游泳池。
patch.com也說,若微網誌推特(Twitter)網友電腦關機1小時,發揮的效果等同每年路上少9125輛車;如果回收每個不用的智慧型手機,省下的能源可供19萬9800個家庭整整1年的用電。
patch.com同時也提供幾個小撇步,教我們如何不只輕輕鬆鬆救地球,更可節省荷包:
1. 電腦不用要關機
2. 縮短淋浴時間
3. 回收塑膠水瓶,並用可重複使用的水瓶飲水
4. 揪朋友一起共乘或騎腳踏車代步,省油又省交通費
5. 家電和充電器不使用時順手拔掉插頭,1年可省200美元(約新台幣6000元)
6. 家中換省電燈泡,1年可省270美元(約新台幣8000元)
7. 以冷水洗衣
8. 除非必要,否則不要預熱烤爐
9. 想買東西時盡量到網站找二手商品,便宜又環保
10. 把回收變成生活一部分
拯救地球工程浩大,但其實觀念非常簡單,或許聽起來有些陳腔濫調,但只要日常多留心,每個人都可盡一己之力,收聚沙成塔、滴水穿石之效。
***
世界地球日 Earth Day - 冰箱保養
保護環境,可以簡單從保養冰箱開始:將冰箱溫度調高攝氏0.5度,將冰箱放置在清涼的位置,每兩年清潔冰箱背後的空氣壓縮器等等。
世界地球日 Earth Day - 節省能源
一般家庭有超過70%電力都是消耗在"已關上"的電器,例如僅是關電視是不夠的,最節省能源的方法,就是關上總開關。
世界地球日 Earth Day - 充電池
電池令人類生活更方便,為各種電子儀器、機械、工具提供能源,但是用完的電池最終釋放大量有毒物質,污染地球。其實,充電池比普通電池更加環保,製造充電池用到的有毒物質 遠低於普通電池。
- Apr 07 Sat 2012 23:44
Earth Hour 2012 - before and during pictures
雖然世界各城市的著名地標,在晚上打上照明燈是讓夜晚更美麗...
然而看到這麼多城市共同參與響應這關燈一小時的環保行動,覺得很感動~
這麼有意義的活動,如果能每個月都進行的話就太好了^^
- Mar 31 Sat 2012 21:35
「Earth Hour 2012」地球一小時‧關燈愛地球
- Feb 16 Thu 2012 14:34
林書豪教我們的10件事
1. Believe in yourself when no one else does. Lin’s only the 4th graduate from Harvard to make it to the NBA. He’s also one of only a handful of Asian-Americans to make it. He was sent by the Knicks to play for their D-League team 3 weeks ago in Erie, PA. He’d already been cut by two other NBA teams before joining the Knicks this year. You’ve got to believe in yourself, even when no one else does.
即使沒人相信你也不能絕望。林書豪只是第四位能夠進入NBA的哈佛學生。他也只是一小撮能夠登陸NBA的亞裔美國人之一。在三個星期前,他還曾被尼克斯隊下放到NBDL球隊賓州伊利海鷹隊。在這個賽季加盟尼克斯隊之前,林書豪曾被兩支其他的NBA球隊裁掉。即使沒人相信你了,你也不能對自己絕望。
2. Seize the opportunity when it comes up. Lin got to start for the Knicks because they had to start him. They had too many injuries. Baron Davis was gone. The other point guards were out. Carmelo Anthony was injured. Amare Stoudemire had to leave the team because of a family death. Lin could have squandered the opportunity and we would have never have noticed. But he made the most of it. You never know when opportunities are going to arise in life. Often, they’r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Make the most of them. Don’t fritter them away.
當機會來臨時要好好把握。尼克斯隊之所以讓林書豪打上首發,實屬無奈之舉, 他們的傷病球員太多了。拜倫·戴維斯(Baron Davis)一直無法上場。其他控球後衛也不能出戰。卡梅羅·安東尼( Carmelo Anthony)受傷了。阿瑪雷·斯塔德邁爾(Amare Stoudemire)因為家人去世而離隊奔喪。如果林書豪浪費掉這個機會,他將不會得到我們的關注。但是他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機會。在生活中,你從不知道 機會何時會降臨。通常,在你最不期待的時候,機會就會出現。盡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機會,不要揮霍掉了。
3. Your family will always be there for you, so be there for them. It wasn’t until a few days ago that Lin got his contract guaranteed by the Knicks for the rest of the season. Before that, he could have been cut at any time. He had to sleep on his brother’s couch on the Lower East Side to get by. His family always believed in him and picked him up when he could have gotten down on himself. That made him continue to believe. If you want your family to believe in you like that, you’ve got to be there for them too when they need it.
你的家人將一直支援你,因此你不應讓他們失望。直到最近幾天,林書豪才獲得尼克斯隊的保障性合同,不用為餘下來的賽季而擔憂。在這之前,他隨時都可能被球隊裁掉。此前他只能在紐約市下東區的哥哥家睡沙發。他的家人一直都相信他, 在他快要放棄的時候也給予他支援。這使他堅守自己的信念。如果你希望家人像這樣支援你,你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有所表現,不要讓他們失望。
4. Find the system that works for your style. Lin isn’t Michael Jordan or Kobe Bryant. He’s not a pure scorer. He’s a passer and distributor – who can also score very well. It didn’t work for him in Golden State or Houston – where he was before landing at the Knicks. But Mike D’Antoni’s system at the Knicks has been perfect for him to show off his strengths. You’ve got to do your best to understand what your strengths are and then ensure that you’re in a system (a job or organization or industry) that is a good fit for those strengths. Otherwise, people overlook the talents you bring to the table.
尋找適合你風格的體制。林書豪不是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或者科比·布萊恩特(Kobe Bryant)。他不是純正的得分手。他是傳球手和球權分配者——但也能很好的得分。在加盟尼克斯隊之前,他先後為金州勇士隊和休斯頓火箭隊效力,但是那裏不適合他。麥克·德安東尼(Mike D'Antoni)在尼克斯隊的體制非常適合他,能讓他展現自己的優點。你應該盡最大所能去了解自己的長處,之後確保你所處的體制(職位或者組織或者行業)非常適合這些長處。否則,你所展現的才華只會被忽略。
5. Don’t overlook talent that might exist around you today on your team. You probably manage people at your own company today. Are you sure you don’t have a Jeremy Lin living among you now? How do you know that “Mike” couldn’t do amazing things if you gave him a new project to run with? How do you know “Sarah” isn’t the right person to take the open job in London that you’ve been talking over with your colleagues? We put people around us in boxes. He’s from Harvard. He’s Asian-American. Not sure he can play. How many assumptions have you made about talent around you? Don’t be like the General Managers in Golden State and Houston, and let talent slip through your fingers. With all their money, scouts, and testing, they didn’t have a clue what they had in their hands. Do you know what your people (or even yourself) is really capable of? Take off the blinders of assumptions you wear when you look at the world.
不要忽視團隊裏可能存在的人才。你現在可能負責管理企業內部的人員。你確定自己身邊不存在林書豪這樣的人才?你怎麼知道若讓“馬某某”負責某個新項目他不會有優異的表現?對於你和同事一直談論的倫敦的空缺職位,你如何確定“沙某某”不是任職的合適人選?我們對身邊的人有各種成見。林書豪來自哈佛大學。他是美籍華人。他不一定能在NBA玩得轉。你對身邊的人才有多少各種各樣的假設?不要像金州或者休斯頓的球隊經理那樣,讓人才從手中溜走。儘管他們擁有資金、球探,還進行了試訓,但是他們並不清楚自己手上有什麼牌。你知道自己的手下(甚至你自己)真正擅長于什麼嗎?在觀察世界的時候,請摘下你的有色眼鏡。
6. People will love you for being an original, not trying to be someone else. You’ve got to be you. You can’t be some 2nd rate copy of Michael Jordan. 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Michael Jordan. Just be Jeremy Lin — yourself. Whatever that is. That doesn’t mean you don’t work hard — it just means you find what you’re good at and do it. Fans will love you for being you, just like they love Jeremy Lin. Judy Garland said it best:Always be a first-rate version of yourself, instead of a second-rate version of somebody else.
人們喜歡你是因為你保持自我,而不是模倣他人。你應該保持自我,而不是做邁克爾·喬丹的二流複製品。世上不可能有另外一個邁克爾·喬丹。只需要做林書豪——你自己。不管那是什麼。這不意味著你不需要努力——只是意味著你應該找到自己擅長的,然後堅持下去。球迷們會因為你保持自我而愛上你,就像他們喜歡林書豪一樣。朱迪·加蘭(Judy Garland)此言妙矣:“永遠做一流版本的自己,不做二流版本的別人。”(Always be a first-rate version of yourself, instead of a second-rate version of somebody else.)
7. Stay humble. If you one day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newspapers want to put you on the cover in order to sell more, don’t let it get to your head. It’s been remarkable watching how humble Lin remains through all this media frenzy. It makes his teammates and fans love him that much more.
保持謙遜。如果有一天,你飛黃騰達,報紙媒體為了增加銷量而希望將你放在頭版,不要讓榮譽衝昏了頭腦。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現在所有媒體都瘋狂追逐林書豪,他依然保持謙遜。這會讓隊友和球迷更加喜愛他。
8. When you make others around you look good, they will love you forever. I didn’t know how good Tyson Chandler was, until I saw him playing with Jeremy Lin. Lin has set Chandler up many times over the last week for easy dunks because he drew the defense and then passed the ball. That’s partly why the Knicks are playing so well. They are all working harder to share the ball with others. And it’s beautiful to watch. And when the media swarms Lin, he tells them how good his teammates are. Do the same with your peers and reports.
如果你能給身邊的人也添光加彩,那麼他們將一直喜歡你。我此前並不清楚泰森·錢德勒(Tyson Chandler)有多優秀,直到看到他和林書豪一起打球。在上周,林書豪通過吸引防守後的傳球,為錢德勒創造了很多輕鬆灌籃的機會。這也是尼克斯隊成績 這麼好的原因之一。他們更加努力地與隊友分享球權。這是非常令人賞心悅目的。當媒體簇擁在身邊時,林書豪告訴他們自己的隊友是多麼的優秀。在對待自己的同 僚和報告時,請予以參照。
9. Never forget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luck or fate in life. Some people believe in God, some in destiny, some in luck. Whatever you believe in, be grateful for it.
不要忘記生活中運氣或命運的重要性。有些人相信主,有些人相信命運,有些人相信運氣。不管你信什麼,請保持感恩的心。
10. Work your butt off. Lin couldn’t have seized his opportunity if he hadn’t worked like crazy for years perfecting his skills. There are no short cuts to hard work. Success is a by product of that. If you’ve got a Tiger Mom who’s always pushed you to work hard, great. If not, let your conscience be your own Tiger Mom! Get up early, stay up late. Nobody gave Lin any free passes. Why should you get any? You can only control what you control and that means you’ve got to work harder than anyone else you know.
努力工作。如果過去這麼多年林書豪沒有努力訓練,從而完善自己的技術,他 就不可能抓住這個機會。努力工作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成功只是努力工作的副產品。如果你有一個虎媽(Tiger Mom),天天督促你努力工作,這就非常好。如果沒有,那請讓你的自覺成為你自己的虎媽!早點起床,晚點睡覺。林書豪沒有任何免費入場券。何況你呢?你只 能控制你所控制的東西,這意味著你應該比身邊的人更加努力。
翻譯來源:國際線上論壇
原文來源:Forbes
- Dec 08 Thu 2011 23:40
(轉載) 尼羅河女兒的五大罪狀 ~~超好笑~~
因為最近迷上找好看的大陸原創小說,發現最近大陸好瘋穿越時空的題材。
記得我學生時期看過茱蒂.狄弗洛《吻了五個世紀》和席捐《交錯時光的愛戀》,當時覺得很新鮮。
但要說穿越時空的始祖,應該是更早年代的漫畫《尼羅河女兒》吧!
我在看小說《蔓蔓青蘿》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想到《尼羅河女兒》。
可能是裡面的女主角都有驚為天人的美貌,讓一堆人搶來搶去的吧~
雖然我沒看過這部漫畫,但我知道這個我姊姊們從小看的連載,到他們現在都結婚生子了還沒畫完。
好奇這部漫畫現在進展如何,所以上網搜尋了一下,結果發現這篇2008年的文章...
我真的是邊看邊大笑耶! 還把夕梨拿出來比較,真是太妙了啦! 哈哈哈~~~
* * *
以下照片文章轉貼自 http://blog.xuite.net/carrie.nana/FiFilife/15536883
《尼羅河女兒的五大罪狀》
第一、
歷經30年(驚!是30年*註一),經過了蘇俄解體、台灣解嚴、英國成功複製動物
這部漫畫竟然還沒有完結!?(大驚)
讓我們一起期待,尼羅河女兒或許還能見證人類移民月球。
首位移民月球的富豪如是說
鼻耳蓋茲:「我很榮幸成為第一位移民月球的人類,
雖然花了很多錢,但是多賣幾套軟體修正版就有了,錢是小事嘛,科科
這裡沒有鄰居有點寂寞,但是我帶了幾件家傳寶物
像是這套尼羅河女兒,是在蘇士比拍賣會買到的日本國寶
看看這個首刷日期,你能想像當時地球人還不知道什麼叫做電腦嗎?」
第二、
承上,故事一開始就警告讀者,帥氣暴躁的埃及王將死於十八歲!多可怕的命運!
作者阿姨,你不知道十八歲是多麼重要的人生關卡嗎?
你害曼菲士不能喝酒、不能開車、不能夜歸、不能做愛做的事
但是偏偏在作品中他都做了!連小孩都差一點就有了!
這樣我們怎麼教導小孩?這樣如何向下一代傳遞正確價值觀?
這樣如何向吃飽沒事翻漫畫找露點立法案的利尾先生們交代?
更重要的是,經過了聖嬰現象、卡翠那颶風、冰山溶解漂流至智利外洋
卻都無法使作品中的曼菲士經歷一個四季?
看著大雄畢業了,看著亂馬終於拿到高中畢業證書了,連櫻木花道都已經做好復健了
曼菲士的心有多痛你知道嗎?他要哪時才能脫離這個時間無限迴圈啊?
巴比倫塔倒了、亞敘王手臂斷了、愛琴海勢力崛起了、凱羅爾流產了
經過這麼多風風雨雨,曼菲士的生日蛋糕還切不到?
伊茲密的舊傷還在痛了又好、好了又痛?那顆子彈都生鏽了吧!
賴安還在找妹妹?他第幾次環球旅行了?
阿夫利德還在賣石油?杜拜都蓋好了耶!
最可憐的是,不要忘了凱羅爾的正牌男友還在唸大學啊!
第一集唸到現在都五十二集了,哪個人像他唸了30年還沒拿到畢業證書啊?
除了隔壁唸了13年小一的柯南小朋友之外
還有巷口執勤30年的兩津先生吧!(哇靠同樣是1976年發刊,1976年是有時光黑洞嗎)
還有同樣熬了三十多年的北島麻亞,連大然都倒了她竟然還不能開始演紅天女
(這篇竟然是1975年開始!天啊秋俊傑現在要改送乾燥花了)
問題是,人家是主角啊!故事繞著人家轉啊!
吉米你戲份少台詞短連女友都被人家抱回去當老婆生小孩了,還留在這裡幹麼呀(泣)
作者阿姨,我不求你在二十一世紀結束前完成作品
但拜託你記得先發張畢業證書給吉米,身為一個教育者我實在很同情他
第三、
凱羅爾你到底還要兩地往返多久啊?
根據敝人的小小統計,女主角在二十世紀及古埃及已往返多次,累積里程達兩億里
約可繞地球七千圈,換算後比黃金聖鬥士揮出光速拳還快一千遍(真厲害!)
人可以這樣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嗎?(怒)
你把愛因斯坦當作什麼?你怎麼對得起絞盡腦汁編劇本發明時光車的史帝芬史匹伯?
你這樣不是顯得蝴蝶密碼是部濫片嗎?
你這樣叫妙麗怎麼好意思再大費干戈地使用時光沙漏呢?
你這樣叫哆拉A夢怎麼有臉駕駛那台常常故障的時光機呢?
喂,時光巡守隊,有個白種女性金髮碧眼國籍美國三不五時就來個時光偷渡
拜託趕快將他逮捕歸案啊!(怒)
再讓他遊蕩下去,不小心撞到正在漫遊的夕梨小姐怎麼辦!
人家比他晚來24年,故事都已經完結了,據說連曾孫都生了
凱羅爾竟然還在往返二十世紀!而且現在明明千禧年都過了呀(掩面流淚)
第四、
凱羅爾看似柔弱,其實擁有比星矢更強壯的漢草和生命力?
從第一集開始,嬌生慣養的凱羅爾便在作者的安排下,經歷了九九八十一個劫難
水難:掉進尼羅河、掉進不是尼羅河的河、掉進地中海、掉進死海、掉進直布羅陀海峽
掉進比泰多王宮裡的水池、掉進埃及王宮裡的鱷魚池、掉進巴比倫淹水的水池
掉進米諾斯的地下水、最近是用麻繩綑綁(作者你也覺得煩了?)裡掉進大海裡
來,日本的夕梨小姐,有沒有覺得你只掉進水漥是件很幸運的事?
火難:看到比泰多公主被火燒、引爆巴比倫塔被火燒、搭乘郵輪有人縱火被火燒
在古代騎馬時躺著躺著也會碰到橫跨時光的現代油廠大火
就連生病昏迷時都還會被陷害火燒病床
山難:躲避綁架時被落石活埋、躲避伊茲密時在森林迷路且被野狼追
獸難:臥室被放眼鏡蛇、散步時走進鱷魚池、結婚時被獅子攻擊、逃跑時被野狼追逐
人難:被抓去做木乃伊、被曼菲士折斷手、被伊茲密鞭打、吃下毒花、高樓跳海
勒頸、流產、活埋、綁架、吃下迷藥、沙漠迷路、數不清的性騷擾以及貧血暈倒
來,日本的夕梨小姐,有沒有覺得你只是被抓去做人皮皮包實在幸運多了?
情難:
喜歡她的人:
曼菲士一開始想要殺她、伊茲密一開始想要殺她、拉格修一開始想要殺她
然後最後他們都愛上她了~哇,真是溫馨
討厭她的人:
愛西絲一開始想要殺她、敘利亞情婦一開始想要殺她、利比亞一開始想要殺她
、女刺客一開始想要殺她、某人的妹妹一開始想要殺她
到現在,她們還是想殺她~其實是作品中就連一個女臨演或許也想要殺她
來,日本的夕梨小姐,也沒有覺得你的敵人王太后比較起來還算蠻親切的?
第五、
無限跳針的劇情和台詞,其實複製貼上是作者發明的吧!(怒)
關於劇情:
→ 受到刺激
A女主角在二十世紀 → 都會掉到水裡 → 回到古代
→ 沒有受到刺激
→ 受到刺激
B女主角在古代 → 還是掉到水裡 → 回到現代
→ 沒有受到刺激
以上重複四十遍,就是目前五十二集的內容啦(怒)不用去借了啦(怒)
富奸?你還太嫩了!
青山?這種好意思叫做拖稿?
岸本?連載不到十年也能拿來說嘴?
天樹?沒關係啦同樣一個計謀用個五次還不嫌多!
劇情方面就是如此,頂多再加上一些山災水難增加作品的刺激性
讓我們期待下回女主角會遇到雪崩、汽油彈、輻射外洩、還是鐵達尼號沉沒。
關於台詞:
都演了五十二集,為什麼演員可以一句台詞重頭背在尾?
這就像劉文聰從頭只會說番仔火,就好比傑克還在說珍妮佛這真是太神奇了
或許你會問
柯南也是這樣啊,「犯人就在我們之中」
星矢也是這樣啊,「燃燒吧我的小宇宙」
金田一也是這樣啊,「我用我阿公耶名聲詛咒」
漩渦鳴人也是這樣啊,「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連空条承太郎都是這樣啊,「歐啦歐啦歐啦歐啦歐啦歐啦!!!!」
問題是,他們不會從頭到尾都這樣吧?
「I'm Bond, James Bond.」
這句台詞再怎麼經典,也不會從頭唸到尾吧?
要不然情報員還沒執行任務,戲院已經有人拿槍在掃射了
但是在這部已經出版至五十二集的經典名著中,作者你能不能多安排一些台詞啊?
曼菲士:
找到凱羅爾 → 喔喔尼羅河女神啊,謝謝你帶回凱羅爾~~~~~~
找不到凱羅爾 → 喔喔尼羅河女神啊,請求你帶回凱羅爾~~~~~~
伊茲密:
抓到凱羅爾 → 伊須達露女神~我讚美你~
抓不到凱羅爾 → 伊須達露女神~我請求你~
愛西絲:
抓到凱羅爾 → 可恨的凱羅爾!
抓不到凱羅爾 → 可恨的凱羅爾!
賴安:
找到凱羅爾 → 凱羅爾!你知道媽媽多擔心嗎?(當面說)
找不到凱羅爾 → 凱羅爾!你知道媽媽多擔心嗎?(你在跟誰說話啊?)
卡布達大神官:
想到凱羅爾 → 像黃金一樣的人嘿嘿嘿
遇到凱羅爾 → 像黃金一樣的人嘿嘿嘿
路卡:
找到凱羅爾 → 凱羅爾公主!喔喔凱羅爾公主!(內心話:我可憐的王子)
找不到凱羅爾 → 凱羅爾公主!喔喔凱羅爾公主!(內心話:我可憐的王子)
其他:
喜歡凱羅爾者 → 請套入曼菲士模式,並自行替換該國之神祇
討厭凱羅爾者 → 請套入愛西絲模式,並自行加入各國國罵
凱羅爾親人朋友→ 請套入賴安模式
部下 → 請套入路卡模式
有沒有發現一些奧秘?
這不就是C語言?這不就是RPG劇情模式?這不就像波納奇序列在迷離中帶著規律?
天啊!尼羅河女兒真是一部橫跨古今並且引領潮流的曠世鉅作!
今日用再多的言語都難以表明我心中的滔滔感言
所以我決定要去撕漫畫了謝謝大家。
註一:非常抱歉,原本以為這部漫畫只經歷了22個年頭
因為昨晚發文時,義憤填膺的我並未仔細查證,而是只用自己年齡草率計算
(第一次看到這部作品時,還是尚未進入幼稚園的蘿莉....但我忘了我在台灣)
經過版友的熱心指教而查證,此部作品乃發表於1976年10月號秋田書局之公主誌
註二:更正了一些出版作品的年代
- Oct 06 Thu 2011 18:11
賈伯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October 5, 2011
Apple Media Advisory
Apple CEO Tim Cook today sent the following email to all Apple employees:
Team,
I have some very sad news to share with all of you. Steve passed away earlier today.
Apple has lost a visionary and creative genius, and the world has lost an amazing
human being. Those of us who have been fortunate enough to know and work with Steve have lost a dear friend and an inspiring mentor. Steve leaves behind a company that only he could have built, and his spirit will forever be the foundation of Apple.
We are planning a celebration of Steve’s extraordinary life for Apple employees that will take place soon. If you would like to share your thoughts, memories and condolences in the interim, you can simply email rememberingsteve@apple.com.
No words can adequately express our sadness at Steve’s death or our gratitude for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him. We will honor his memory by dedicating ourselves to continuing the work he loved so much.
Tim (原文網址)
***
賈伯斯在2005年6月、也是他在被診斷罹癌的近1年後,於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的演講。
今天,有榮幸來到各位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畢業的畢業典禮上。我從來沒從大學畢業。說實話,這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今天,我只說三個故事,不談大道理,三個故事就好。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怎麼串連在一起。
我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待了六個月就辦休學了。到我退學前,一共休學了十八個月。那麼,我為什麼休學?
這得從我出生前講起。我的親生母親當時是個研究生,年輕未婚媽媽,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她強烈覺得應該讓有大學畢業的人收養我,所以我出生時,她就準備讓我被一對律師夫婦收養。但是這對夫妻到了最後一刻反悔了,他們想收養女孩。所以在等待收養名單上的一對夫妻,我的養父母,在一天半夜裡接到一通電話,問他們「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們要認養他嗎?」而他們的回答是「當然要」。後來,我的生母發現,我現在的媽媽從來沒有大學畢業,我現在的爸爸則連高中畢業也沒有。她拒絕在認養文件上做最後簽字。直到幾個月後,我的養父母同意將來一定會讓我上大學,她才軟化態度。
十七年後,我上大學了。但是當時我無知選了一所學費幾乎跟史丹佛一樣貴的大學,我那工人階級的父母所有積蓄都花在我的學費上。六個月後,我看不出唸這個書的價值何在。那時候,我不知道這輩子要幹什麼,也不知道唸大學能對我有什麼幫助,而且我為了唸這個書,花光了我父母這輩子的所有積蓄,所以我決定休學,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當時這個決定看來相當可怕,可是現在看來,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當我休學之後,我再也不用上我沒興趣的必修課,把時間拿去聽那些我有興趣的課。
這一點也不浪漫。我沒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裡的地板上,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五先令退費買吃的,每個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繞過大半個鎮去印度教的Hare Krishna神廟吃頓好料。我喜歡Hare Krishna神廟的好料。追尋我的好奇與直覺,我所駐足的大部分事物,後來看來都成了無價之寶。舉例來說:
當時里德學院有著大概是全國最好的書法指導。在整個校園內的每一張海報上,每個抽屜的標籤上,都是美麗的手寫字。因為我休學了,可以不照正常選課程序來,所以我跑去學書法。我學了serif與san serif字體,學到在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學到活版印刷偉大的地方。書法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捕捉的,我覺得那很迷人。
我沒預期過學的這些東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麼實際作用,不過十年後,當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時,我想起了當時所學的東西,所以把這些東西都設計進了麥金塔裡,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東西的電腦。如果我沒沉溺於那樣一門課裡,麥金塔可能就不會有多重字體跟變間距字體了。又因為Windows抄襲了麥金塔的使用方式,如果當年我沒這樣做,大概世界上所有的個人電腦都不會有這些東西,印不出現在我們看到的漂亮的字來了。當然,當我還在大學裡時,不可能把這些點點滴滴預先串在一起,但是這在十年後回顧,就顯得非常清楚。
我再說一次,你不能預先把點點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現在所體會的東西,將來多少會連接在一塊。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也讓我的人生整個不同起來。
我的第二個故事,有關愛與失去。
我好運-年輕時就發現自己愛做什麼事。我二十歲時,跟Steve Wozniak在我爸媽的車庫裡開始了蘋果電腦的事業。我們拼命工作,蘋果電腦在十年間從一間車庫裡的兩個小夥子擴展成了一家員工超過四千人、市價二十億美金的公司,在那之前一年推出了我們最棒的作品-麥金塔,而我才剛邁入人生的第三十個年頭,然後被炒魷魚。要怎麼讓自己創辦的公司炒自己魷魚?好吧,當蘋果電腦成長後,我請了一個我以為他在經營公司上很有才幹的傢伙來,他在頭幾年也確實幹得不錯。可是我們對未來的願景不同,最後只好分道揚鑣,董事會站在他那邊,炒了我魷魚,公開把我請了出去。曾經是我整個成年生活重心的東西不見了,令我不知所措。
有幾個月,我實在不知道要幹什麼好。我覺得我令企業界的前輩們失望 - 我把他們交給我的接力棒弄丟了。我見了創辦HP的David Packard跟創辦Intel的Bob Noyce,跟他們說我很抱歉把事情搞砸得很厲害了。我成了公眾的非常負面示範,我甚至想要離開矽谷。但是漸漸的,我發現,我還是喜愛著我做過的事情,在蘋果的日子經歷的事件沒有絲毫改變我愛做的事。我被否定了,可是我還是愛做那些事情,所以我決定從頭來過。
當時我沒發現,但是現在看來,被蘋果電腦開除,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麼確定,讓我自由進入這輩子最有創意的年代。
接下來五年,我開了一家叫做 NeXT的公司,又開一家叫做Pixar的公司,也跟後來的老婆談起了戀愛。Pixar接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現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然後,蘋果電腦買下了NeXT,我回到了蘋果,我們在NeXT發展的技術成了蘋果電腦後來復興的核心。我也有了個美妙的家庭。
我很確定,如果當年蘋果電腦沒開除我,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這帖藥很苦口,可是我想蘋果電腦這個病人需要這帖藥。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打你的頭。不要喪失信心。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這就是這些年來讓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你得找出你愛的,工作上是如此,對情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將填滿你的一大塊人生,唯一獲得真正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而且,如同任何偉大的關係,事情只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找,別停頓。
我的第三個故事,關於死亡。
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幹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變革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工具。因為幾乎每件事 - 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譽、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 - 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東西要失去了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什麼道理不順心而為。
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症。我在早上七點半作斷層掃描,在胰臟清楚出現一個腫瘤,我連胰臟是什麼都不知道。醫生告訴我,那幾乎可以確定是一種不治之症,我大概活不到三到六個月了。醫生建議我回家,好好跟親人們聚一聚,這是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建議。那代表你得試著在幾個月內把你將來十年想跟小孩講的話講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會盡量輕鬆。那代表你得跟人說再見了。
我整天想著那個診斷結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從喉嚨伸入一個內視鏡,從胃進腸子,插了根針進胰臟,取了一些腫瘤細胞出來。我打了鎮靜劑,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場。她後來跟我說,當醫生們用顯微鏡看過那些細胞後,他們都哭了,因為那是非常少見的一種胰臟癌,可以用手術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術,康復了。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時候,我希望那會繼續是未來幾十年內最接近的一次。經歷此事後,我可以比之前死亡只是抽象概念時要更肯定告訴你們下面這些:
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們共有的目的地,沒有人逃得過。這是註定的,因為死亡簡直就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是生命變化的媒介,送走老人們,給新生代留下空間。現在你們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將來,你們也會逐漸變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講得這麼戲劇化,但是這是真的。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不要被信條所惑 - 盲從信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最重要的,擁有跟隨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我年輕時,有本神奇的雜誌叫做 Whole Earth Catalog,當年我們很迷這本雜誌。那是一位住在離這不遠的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發行的,他把雜誌辦得很有詩意。那是1960年代末期,個人電腦跟桌上出版還沒發明,所有內容都是打字機、剪刀跟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雜誌內容有點像印在紙上的Google,在Google出現之前35年就有了:理想化,充滿新奇工具與神奇的註記。
Stewart跟他的出版團隊出了好幾期Whole Earth Catalog,然後出了停刊號。當時是19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們現在這個年齡的時候。在停刊號的封底,有張早晨鄉間小路的照片,那種你去爬山時會經過的鄉間小路。在照片下有行小字:“求知若飢,虛心若愚”。那是他們親筆寫下的告別訊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我總是以此自許。當你們畢業,展開新生活,我也以此期許你們。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非常謝謝大家。
***
I am honored to be with you today at your commencement from one of the fin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I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e. Truth be told, this is the closest I’ve ever gotten to a college graduation.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three stories from my life. That’s it. No big deal. Just three stories.
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
I dropped out of Reed College after the first 6 months, but then stayed around as a drop-in for another 18 months or so before I really quit. So why did I drop out?
It started before I was born. My biological mother was a young, unwed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 and she decided to put me up for adoption. She felt very strongly that I should be adopted by college graduates, so everything was all set for me to be adopted at birth by a lawyer and his wife. Except that when I popped out they decided at the last minute that they really wanted a girl. So my parents, who were on a waiting list, got a c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sking: “We have an unexpected baby boy; do you want him?” They said: “Of course.” My biological mother later found out that my mother had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e and that my father had never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She refused to sign the final adoption papers. She only relented a few months later when my parents promised that I would someday go to college.
And 17 years later I did go to college. But I naively chose a college that was almost as expensive as Stanford, and all of my working-class parents’ savings were being spent on my college tuition. After six months, I couldn’t see the value in it. I had no idea what I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and no idea how college was going to help me figure it out. And here I was spending all of the money my parents had saved their entire life. So I decided to drop out and trust that it would all work out OK. It was pretty scary at the time, but looking back it was one of the best decisions I ever made. The minute I dropped out I could stop taking the required classes that didn’t interest me, and begin dropping in on the ones that looked interesting.
It wasn’t all romantic. I didn’t have a dorm room, so I slept on the floor in friends’ rooms, I returned coke bottles for the 5¢ deposits to buy food with, and I would walk the 7 miles across town every Sunday night to get one good meal a week at the Hare Krishna temple. I loved it.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Let me give you one example:
Reed College at that time offered perhaps the best calligraphy i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 Throughout the campus every poster, every label on every drawer, was beautifully hand calligraphed. Because I had dropped out and didn’t have to take the normal classes, I decided to take a calligraphy class to learn how to do this. I learned about serif and san serif typefaces, about varying the amount of space between different letter combinations, about what makes great typography great. It was beautiful, historical, artistically subtle in a way that science can’t capture, and I found it fascinating.
None of this had even a hope of any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my life. But ten years later, when we were designing the first Macintosh computer, it all came back to me. And we designed it all into the Mac. It was the first computer with beautiful typography. If I had never dropped in on that single course in college, the Mac would have never had multiple typefaces or proportionally spaced fonts. And since Windows just copied the Mac, its likely that no personal computer would have them. If I had never dropped out, I would have never dropped in on this calligraphy class, and personal computers might not have the wonderful typography that they do. 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My second story is about love and loss.
I was lucky – I found what I loved to do early in life. Woz and I started Apple in my parents garage when I was 20. We worked hard, and in 10 years Apple had grown from just the two of us in a garage into a $2 billion company with over 4000 employees. We had just released our finest creation - the Macintosh - a year earlier, and I had just turned 30. And then I got fired. How can you get fired from a company you started? Well, as Apple grew we hired someone who I thought was very talented to run the company with me, and for the first year or so things went well. But then our visions of the future began to diverge and eventually we had a falling out. When we did, our Board of Directors sided with him. So at 30 I was out. And very publicly out. What had been the focus of my entire adult life was gone, and it was devastating.
I really didn’t know what to do for a few months. I felt that I had let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down - that I had dropped the baton as it was being passed to me. I met with David Packard and Bob Noyce and tried to apologize for screwing up so badly. I was a very public failure, and I even thought about running away from the valley. But something slowly began to dawn on me – I still loved what I did. The turn of events at Apple had not changed that one bit. I had been rejected, but I was still in love. And so I decided to start over.
I didn’t see it then, but it turned out that getting fired from Apple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could have ever happened to me. The heaviness of being success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ss of being a beginner again, 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It freed me to enter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periods of my life.
During the next five years, I started a company named NeXT, another company named Pixar, and fell in love with an amazing woman who would become my wife. Pixar went on to create the worlds first computer animated feature film, Toy Story, and is now the most successful animation studio in the world. In a remarkable turn of events, Apple bought NeXT, I retuned to Apple, and the technology we developed at NeXT is at the heart of Apple’s current renaissance. And Laurene and I have a wonderful family together.
I’m pretty sure 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 if I hadn’t been fired from Apple. It was awful tasting medicine, but I guess the patient needed it. Sometimes life hits you in the head with a brick. Don’t lose faith.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My third story is about death.
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About a year ago I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 had a scan at 7:30 in the morning, and it clearly showed a tumor on my pancreas. I didn’t even know what a pancreas was. The doctors told me this was almost certainly a type of cancer that is incurable, and that I should expect to live no longer than three to six months. My doctor advised me to go home and get my affairs in order, which is doctor’s code for prepare to die. It means to try to tell your kids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d have the next 10 years to tell them in just a few months. It means to make sure everything is buttoned up so that it will be as easy as possible for your family. It means to say your goodbyes.
I lived with that diagnosis all day. Later that evening I had a biopsy, where they stuck an endoscope down my throat, through my stomach and into my intestines, put a needle into my pancreas and got a few cells from the tumor. I was sedated, but my wife, who was there, told me that when they viewed the cells under a microscope the doctors started crying because it turned out to be a very rare form of pancreatic cancer that is curable with surgery. I had the surgery and I’m fine now.
This was the closest I’ve been to facing death, and I hope its the closest I get for a few more decades. Having lived through it, I can now say this to you with a bit more certainty than when death was a useful but purely intellectual concept: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has ever escaped it. And that is as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Right now the new is you, but someday not too long from now, you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old and be cleared away. Sorry to be so dramatic, but it is quite true.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n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It was created by a fellow named Stewart Brand not far from here in Menlo Park, and he brought it to life with his poetic touch. This was in the late 1960’s, before personal computers and desktop publishing, so it was all made with typewriters, scissors, and polaroid cameras. It was sort of like Google in paperback form, 35 years before Google came along: it was idealistic, and overflowing with neat tools and great notions.
Stewart and his team put out several issues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and then when it had run its course, they put out a final issue. It was the mid-1970s, and I was your age.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ir final issue was a photograph of an early morning country road, the kind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hitchhiking on if you were so adventurous. Beneath it were the word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It was their farewell message as they signed off.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anew, I wish that for you.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Thank you all very much.
- Sep 27 Tue 2011 23:56
北市舊衣回收 增收女性內衣
外銷行情讚 女性內衣列回收項目 (自由時報 2011/09/17)
女性內衣別當垃圾丟。台北市環保局及廿九家社福團體共八百六十處舊衣回收箱,即日起增收女性內衣;社福團體透露,女性內衣是舊衣回收的熱賣品,一公斤最多可賣一百六十元,主攻外銷市場,包括東南亞及非洲都對二手內衣愛不釋手,「流行度」比台灣晚一至兩年。
女性內衣原本不是環保局的回收項目,日前有市議員要求列為回收項目,環保局詢問下游回收商,發現女性內衣的外銷行情極佳,進一步接洽設置資源回收箱的社福團體,增收女性內衣。環保局長吳盛忠昨天在回收箱貼上內衣宣導貼紙「女性內在美的第二春」,提醒民眾可將內衣送至回收箱,也可將女性內衣交給環保局的資源回收車回收。
台北市身心障礙者創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湯劍雄指出,協會與其他七個協會合作回收舊衣,估計北市每年回收的女性內衣為十公噸。
湯劍雄表示,女性內衣回收量雖然不多,但在回收市場堪稱「高單價商品」,平均一公斤可賣美金四至五元,約台幣一百廿元至一百五十元,主要銷往非洲地區。
環保局三科科長梁宏郎說,根據訪價,二手女性內衣售價從每公斤五十元至一百六十元,以五十元為基準,即為一般衣物售價的七倍,若能大量回收,可大幅增加社福團體的收入。
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資源回收部督導李舜興表示,台灣女性買內衣講求流行,樣式、顏色都講究,一退流行就丟掉;基金會把全市回收箱的內衣集中整理後,統一賣給貿易商,一年可賣四至六萬元,主要銷往越南、柬埔寨等地,售價依材質而定,有些國外進口的內衣材質佳,狀況好,一件可賣到三百元,普通款則賣一百元。
湯劍雄透露,他曾到非洲的市場看過販售二手內衣的情景,現場盛況只能以「搶手」形容,台灣女性的罩杯,非洲女性也合,沒什麼不同。
- Sep 27 Tue 2011 13:46
心理測驗:「日」字加一筆,你最先想到什麼字?
「日」字加一筆,你最先想到什麼字?
這是二姊和四姊在五月去首爾玩,我們坐在新沙的咖啡廳裡休息時,二姊收到朋友寄的心理測驗。
我們當下測完後、都覺得超級準的!!!
一定要先想好答案,再看分析喔!
1、變成‘甲’字;此類型的人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特殊的才能,一生可能只為了追求
一件事而努力;喜歡助強扶弱,打抱不平;渴望在社會上與人群中有作為,並擔當他們
的領導者,個性衝動,權威自信,有正義感,自強不息,愛出風頭,喜歡替他人作主和
發號施令。關注權利、獨斷,並且控制空間和領域否認弱點和缺陷充滿活力,嚮往刺激
和精彩憤怒爆發直接、面對面相信“強權就是公理”,別人會覺得專橫霸道喜歡控制大
局和授權給別人的樂趣,但卻不喜歡被控制會保護、支援自己的朋友、家人和下屬很難
聽從別人的意見喜歡被人尊重而不是被人喜愛是一個堅強、自信、果斷和會馬上採取行
動去解決問題的人。比較適合開創性、冒險性的工作,因為其前進行動力是比較明顯的
。性格傾向:外向、主動、樂觀、衝動、專制、有正義感。在感情上相對可能會比較平
淡。他們在年輕時的境遇可能較辛苦,所以他們的心境大半保持冷靜;談戀愛時也一樣
,即使是在熱戀期也會理性大於感性。
2、變成‘由’字;此類型的人在團體中,通常是大家能夠信賴依靠器重的人材,
具有強烈的責任感,重視自己的道德、價值觀,但是喜歡出風頭,有些狂妄自大。渴望
事業有成就,以目標為主導,重視自我形象,希望被人肯定,受人注意和羨慕。他們能
在每一刻中都適當地表現出該有的反應,善於掌握每一個機會,務求達到成功。渴望被
肯定、讚賞、被他人羨慕。這類人比較適合穩定性、規律性的工作,因為比較偏好穩扎
穩打。性格傾向:外向、主動、擅于交際,注意力集中在結果,而非過程,經常會疏忽
自己的感受,堅持自己的目標,達不到目標就惱火,會強迫自己,因此顯得比較急躁,
有時會為了求效率而犧牲完美走捷徑,精力充沛、熱愛工作、奮力追求成功、以獲得地
位和讚賞,為了事業成功、聲望、財富,有時犧牲情感、婚姻、家庭或朋友是一個受人
欣賞、有能力、出眾的人。與他們談戀愛是最好的,因為他們很會照顧人,且對伴侶忠
貞,不會有複雜的異性關係;但有些人會認為他們有思想上的潔癖,而且跟他們在一起
經常會因為工作很忙而經常無法正常交往,容易出現感情分離。
3、變成‘申 ’字;此類型的人性格內向、被動、樂觀、隨和、順從。通常給人親
切、善良、人際關係好的感覺,在團體中是非常受歡迎的人物,渴望人人能和平共處,
怕引起衝突,怕得罪別人,怕左右為難,不爭名逐利,性格溫順,與世無爭,愛好大自
然,寫意隨和,但往往給予人一種懶洋洋,沒有個性,慢條斯理和滿不在乎的感覺。但
是因為其性格的原因,容易耽擱事情,別人會覺得其被動和優柔寡斷,雖然不喜歡命令
別人,但當別人命令自己時,會反感和變得倔強對於不同觀點的分歧和爭論。而有時為
了人際關係的圓融,推卸責任和善於説謊也變成他們的特質。有著良好的事務協調能力
,很懂得察顏觀色。不過,此類型的女生會把婚姻和愛情擺在第一位,視野也因此受限
;男性則是太受歡迎而容易有外遇的情況發生。
4、變成‘田’字;此種類型的人喜歡思考、追求知識、渴望比人知得多,懂得快
,喜歡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理論去駕馭他人,他們冷靜,機智,分析力強,好學不倦,善
于理性,有邏輯地去處理問題並將情感抽離,不喜歡自己的空間受到騷擾。性格傾向:
內向,被動,自我,喜歡思考,關注探究,喜歡尋求孤零感覺,不喜歡自己的空間受到
騷擾,不擅長對他人説好聽的話,喜歡獨自解決問題或獨自計劃並執行一項計劃,喜歡
一個人獨自思考、觀察、並找尋生命的意義,是一個理解力強、重分析、好奇心強、有
洞察力的人。感情方面相對比較保守,但是成功率反而更高,而且幾乎沒有感情方面的
糾紛和外遇。
5、變成 ‘旧’(ㄐ一ㄡ、)字;此類型的人相當特立獨行,他們的人生計劃是那種“孤軍奮戰
”型的,他們非常有自信能達成他們的計劃,所以們喜歡聽人家的稱讚。渴望受到保護
和關懷,為人忠心耿耿,但多疑過慮,怕出風頭,怕生事端,怕自己力不從心,怕人虛
偽,口是心非,怕事與願違。時時需要防範被人利用和陷害,所以喜歡尋求權威的庇護
,但對權威有著不信任感。所以內心深處常隱藏著恐懼和不安,對人和事缺乏安全感。
性格傾向:內向、主動、保守、忠誠。關注潛在的傷害、危險、威脅。但容易放大危險
、災害,而且生性多疑,不會輕易相信別人,可是內心深處卻希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肯定
常問自己是否有做錯事,因為害怕犯錯誤而被責備要求公平,期望付出和所得想得到對
事情通常想的太認真。但卻是是一個忠誠、值得信賴、勤力的人。對於感情方面,喜歡
標新立異,與從不同,因此也不太安定。而且在談戀愛時,他們不是那麼在乎對方的情
緒,因為他們常滿足於自我的情緒中而忽略了對方。
6、變成‘白’字;此種類型的人自我意識很強,在美感方面有獨特的見解,不會
盲目追求流行,而自尊心也比較高,擁有與眾不同的理想,且會為實踐理想而努力不懈
怠。覺得這世界充滿了刺激的事物和體驗,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快樂,而“好玩”更是
其做事的動力。對於愛情他們可以馬上選擇出他們所要的,而且絕對忠貞,但這也意謂
他們的佔有欲極強,而且因為他們通常在心中已有一個理想的情人模型,所以想擄獲他
們的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徹底的了解他。性格特點:外向好動,活潑開朗,精力充沛,
興趣廣泛,時常想辦法去滿足自己想要的,愛玩,貪新鮮而怕作承諾,渴望擁有更多,
傾向逃避煩惱,痛苦和焦慮。外向、主動、樂觀、貪玩、缺乏責任感。多才多藝,興趣
廣泛,不喜歡被限制,樂於探索,貪圖享樂,對有興趣的事很入迷,喜歡上餐館、娛樂
、旅行或同朋友談天説地的美好享受,但不善於處理繁瑣和細節的任務,是一個快樂、
熱心、思想正面的人。
7、變成‘目 ’字;此種類型的人,你可以説他具有協調性,也可以説他優柔寡斷
、沒原則。他們非常害怕自己受到傷害,所以自我防衛心很強,有時還會因過度防衛而
傷了對方。他們希望每件事都做得最完美、使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完美,但卻經常有些急
于求成反而沒有如願以償。做事力求正確完美,有原則,有標準,常有自我批判並要求
他人按自己標準去做事情的傾向,理性正直,時常壓抑自己人性中不理性的一面,怨而
不宣。性格傾向:內向、被動、批判。關注錯誤,糾正錯誤,有責任、獨立、勤奮工作
,有理性、成熟、有目標,有原則、有標準、且看中效率,但是喜歡批評別人,吹毛求
疵,做事沒有耐性、喜歡先工作,後享樂,喜歡壓抑衝動和渴望過度剛性,是一個合理
、實際、腳踏實地的人。但是在愛情路上,他們很容易受到**而轉移目標,雖然不是故
意的,卻因此傷了很多人的心。
8、變成‘电’字;此類型的人個性非常複雜,有多方面的特質,只要一不小心就
很容易迷失自我,因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喜歡把焦點放在關係和感覺
上,不開心時,喜歡獨自一人來處理,和不熟的人交往時,會表現沉默和冷淡,特別容
易被人生哀愁、悲劇所觸動,認為被他人誤解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但是其創造力、熱
情和豐富的感情卻非常地吸引人,所以在其身邊從不缺少朋友!當遭到拒絕、挫折時,
便會退縮,變得沉沒、害羞,當別人面臨危機時,會很支援及同情他們,有很豐富及活
躍的想像力,喜歡把事物重組一個新的模式。是一個直覺、敏感、有創造力的人。在愛
情方面,他們因為擁有多方面的特質,所以很容易吸引到異性。
9、變成‘旦’字;這類人常常非常喜歡幫助他人,渴望被愛,受人感激和認同,
善解人意,有同理心,熱情地去滿足他人需要而又希望不被察覺。性格傾向:外向、主
動、感情豐富,關注去滿足重要的其他人,樂於付出,希望努力滿足他人需要,成為他
人不可缺少的人,喜歡壓抑或疏忽自己的感受,不喜歡向人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缺乏自主和想法,喜歡與朋友相處,並樂於傾聽他們的事情,對人熱情、友善、有愛心
和有耐心,重視人際關係,是一個關懷、樂於助人、慷慨的人。其感情生活非常地細膩
,所以能與這類人談戀愛,會讓你活得更愉快。但是因為不善於拒絕別人,所以有時候
也會把自己搞得很累,給自己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
10、無法組成字此類型的人常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同,是不平凡和獨特的人。我覺得
自己是一個感情豐富的、浪漫的、有品位、有個性和喜歡我行我素的人。渴望自我了解
和他們的內心感受被人認同,喜歡我行我素,不媚俗,感情豐富,思想浪漫有創意,擁
有敏銳的觸覺和審美眼光。性格傾向:內向,被動,多愁善感、感情豐富,喜歡把焦點
放在關係和感覺上,不開心時,喜歡獨自一人來處理,和不熟的人交往時,會表現沉默
和冷淡,特別被人生哀愁、悲劇所觸動。認為被他人誤解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當遭到
拒絕、挫折時,便會退縮,變得沉沒、害羞。當別人面臨危機時,會很支援及同情他們
,有很豐富及活躍的想像力,喜歡把事物重組一個新的模式是一個直覺、敏感、有創造
力的人。感情方面有些過分小心而經常受到挫折,而且也容易失戀,其感情生活要嗎就
一生只有一個,要嘛,就可能經常更換其身邊的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