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買到BTS演唱會的票,一直到今天才買機票...

出發日期很隨興,天數是住越多天花越多錢,反正就看最便宜的票價組合

比較7家旅行社,直飛又不想晚上抵達的班機

選了4/30, 5/1, 5/2做為出發比較,最後選擇了跟可樂買5/1出發、下午16:20抵達,6天5夜的長榮機票

可樂 29317, 22433, 21733

東南 27300, 22452, 21744

ezfly 27421, 22547, 21835

雄獅 29549, 22607, 21893

五福 27521, 22618, 21910

百威 27875, 22902, 22176

鳳凰 28417, 23328, 22584

 

文章標籤

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http://www.commonhealth.com.tw/search/doSearch.action

劈腿伸展操 劈腿伸展操 劈腿伸展操 劈腿伸展操 劈腿伸展操 劈腿伸展操 劈腿伸展操 劈腿伸展操 劈腿伸展操 劈腿伸展操  

文章標籤

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https://dq.yam.com/post.php?id=6197

在日本,一群奉行極簡主義的男女,在寥寥可數的物件中找到了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儘管外界看來有些極端,但他們認為這樣才是一個人能真正享受自我的方式。 《路透社》日前拜訪了 4位貫徹極簡主義(Minimalism)者的家,聽他們暢談極簡主義之於自我和生活的意義。

極簡者01:沼畑直樹

41歲的沼畑直樹和 2歲半的女兒住在極簡的屋子中,他受訪時談到這樣的生活和美感正是他所追求的,目前與佐佐木一起經營網站minimal&ism的他在網站上寫到了所謂的極簡主義是:

與夠用的物品生活,是快樂的。 少了物品的空間,是清新的。 素樸的極簡生活,是擁抱物質文明現代人未來該追求的生活方式。

沼畑談到,東西方文化對所謂的「完整空間」有著不同見解,他說:「西方文化中,要讓一個空間完整代表放上其他東西;但是在茶道或禪學的世界中,物品被特意留白,是為了讓人們的想像力注入其中來達到圓滿。」

01.jpg

1.jpg

極簡者02:豐田克也

躺在 22平方公尺室內的,是現年 22歲的豐田克也,他向記者示範自己平時睡覺時候的習慣。受訪時,他回想自己是在搬家時產生了想要轉為極簡生活的念頭:「搬家時,我很驚訝自己有這麼多東西,…時間流逝中,人們買東西又丟掉東西,(對東西)毫無感覺」。

豐田:成為極簡主義者之後,我的生活中所出現的,是我真正喜愛的事物。

02.jpg

2.jpg

極簡者03:佐佐木典士

36歲的佐佐木典士是位編輯,當你走進他家時,會發現幾乎只能用「空無一物」來形容,打開他的衣櫃時,會發現裡頭只有三件上衣、四件長褲以及四雙襪。接著就是一些零碎分散在室內各處的物品。 佐佐木典士受訪時說:「我擁有大概 150件左右的東西。」 他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生活的,事實上他的「極簡」生活是在 2年前左右才開始,過去的他是一位熱愛蒐集書籍、CD和DVD的人,那時候的他「不斷想著我手上有些什麼,還有什麼是我沒有的」。 然後某天,他決定要邁入「斷捨離」的日子,開始大幅度地削減自己的擁有物數量,最後,佐佐木發現減少了物品的自己,增加了更多的自由時光。

極簡生活不僅僅是減去蒐集堆疊物品的習慣而已,更多時候是讓人重新看待自己所擁有的,並從中得到更多。

佐佐木:「當我減少花費在清潔或購物的時間,就代表了我有了更多自由運用的時間,例如和朋友相聚、假日旅遊等等。我比過去變得更主動了。」 事實上,世界各地都有越來越多人熱愛這樣的生活方式。以日本來說,頻繁發生地震的特質更讓這類簡樸生活顯得重要,佐佐木典士也大力地推薦日本人應該擁抱這樣的生活型態,因為「 50%的人因為地震中落下的物品受傷」。

03.jpg

3.jpg

極簡者 04:櫛引紗子

一開始,櫛引紗子也與其他人相同,是個喜愛東買西買的女性,但是她發現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多,多到甚至讓她出現窒息的感受。某天她看了與「斷捨離」相關的書籍後,她開始把物品削減到最低限度,同時間,她發現自己看東西的感覺也不同了。 櫛引:「其他女性看到某樣可愛的商品時,她們會覺得一定要買下來,但是我完全沒有這樣的反應,在我看來那只是多餘的垃圾。…漸漸地我與其他女性友人的對話也開始搭不上,變得漸行漸遠。」

04.jpg

4.jpg

文章標籤

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統好窮

 

任內5年,捐出9成薪水,卸任仍有65%超高支持度。美國《外交政策》年度代表人物、烏拉圭前總統佩佩・穆希卡不搞權謀、誠懇簡樸、有魄力,被讚譽為「世界上最窮、但最受人民歡迎的總統」。他卻自認為:「我不窮,我是自制而知足。」原來,總統的品格,才是人民投票前心底最深的盼望。

 

烏拉圭前總統荷西‧穆希卡與妻子露西亞‧托波蘭斯基住在鄉間。他家位於蒙狄維歐郊外的蔬果產區「山角區」(Rincón del Cerro)。他的地約20公頃,主要分成三個區塊。

在抵達這裡的路上會先經過首都最貧窮的幾個地區,出了市區後通往他家的柏油路,是穆希卡選上總統後才重新鋪好的,要從大馬路上沿著鵝卵石和泥土鋪成的小徑走到他家。

訪客抵達後看到的光景,反差大到令人震驚。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領導人,都住在氣派的官邸,出入有隨扈戒備。但荷西‧穆希卡不一樣。曾先後擔任過參眾議員的穆希卡決定,在總統任內繼續住在他原本的房子裡。此外,雖然他本人並不願意,但政府仍在他家附近設立了幾個簡單的警衛崗哨,讓輪班警衛隨時注意總統住宅維安。

總統家一共有3個房間,目測之下居住空間僅約有15坪,另外還搭了棚子來放置農器機械。

這棟房子的屋頂是鐵皮搭成的。在木製的房屋正門上,長滿植物的遮雨棚迎接來訪的客人,四周綠意盎然。最靠近房子大門口的小徑旁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棕櫚樹和一大叢盛放的薰衣草;在其他較低矮的植物間,一棵有著綠色枝幹、帶刺的美人樹特別顯眼,春天時會開滿炫目的紫紅色花朵。當然,也少不了傳統的轆轤水井。

穆希卡養的幾隻狗隨意走動,「我想大概一共有五隻吧。前幾天有人在這附近丟棄了一隻,我們就把牠給帶回來養了。」穆希卡在接受雜誌專訪時說道,邊說還邊搖頭,不懂怎麼有人能狠下心來拋棄忠實的狗朋友。

門廊的屋簷很低矮。穆希卡的年紀已經很大了,飽經風霜的他微微駝背,身高不到一七○,但門廊頂沒有比他高多少。走進門後首先會看到一面掛滿懸吊植物的牆,牆上滿是苔蘚和濕氣留下的痕跡,這位樸實的烏拉圭總統很喜歡坐在門廊上喝瑪黛茶,也在門廊上讓人幫他理髮。

 

 

總統之家


屋子裡不見任何一絲奢華氣息,儘管穆希卡在擔任總統期間進行了一番修葺,但牆壁上仍有濕氣留下來的污漬,木製窗框邊緣掉漆磨損了,露出底下灰色的水泥。

穆希卡第一次在自家以總統身分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時,簡樸的住家畫面立刻傳遍全球,幾名敵對陣營的政治人物批評總統的住宅「家徒四壁」,結果反而遭到眾多民眾鄙棄。因為烏拉圭的人口仍以中下階層居多,而穆希卡的家就跟普通民宅差不多。

總統夫婦家裡沒有聘請幫傭。每次只要有人問起,第一夫人都堅稱兩人可以自己做打掃、煮飯和洗碗等家事。上次我到他們家去採訪,看到穆希卡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夫人托波蘭斯基就在一旁自己準備蜂蜜吐司,配著果汁邊吃邊翻閱報紙。

他說:我不窮,我是很自制

穆希卡的生活方式非常簡單。他認為物質生活會束縛住他,讓生活變得很複雜。他對自由的概念和大多數的凡人正好相反,認為只需要擁有最基本的物質就能夠過日子。

「如果我住在小房子裡,而且只擁有一點點東西的話,就不需要擔心太多了。」,他在2014年接受荷蘭公視訪問時說道。

外界替穆希卡冠上「全世界最窮的總統」稱號,令他感到相當厭煩。據他身邊最親近的同事說,總統有好一段時間都不願意跟媒體談他的財產,比較傾向於討論時事或思想上的議題。

不過這說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可不容易。除非他完全拒絕與媒體對話,否則根本難以避免,畢竟全世界沒有任何一位總統像他一樣過著如此儉樸的生活,對記者來說當然是新鮮、甚至不可能再碰上的新聞素材。

「他們錯了。我不窮,我是很自制,這兩者是不同的!」他對荷蘭記者說道,「做人應該要謙卑。當我們爭取到重要職位的時候,往往自以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但少了我們世界依然能運行下去。我們離世後也不會有什麼差別。」 

「真正貧窮的是那些說我窮的人。我認同古羅馬哲人塞內加對貧窮的定義。需要很多東西的人,才是真正的窮人。因為如果欲望很多,就永遠無法滿足。我是很自制的人,不是窮人。自制、簡單穿、簡單走、簡單度日。東西只要夠用就好,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去維持物質生活。為什麼?因為這樣才有更多時間啊!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可以做我喜歡的事情。自由就是有時間可以好好過日子。所以說,我奉行的是一套清儉的人生哲學。但是我並不貧窮。」這是他在另一場接受卡達半島電視台訪問時做出的回應,或許這也是他對自己簡樸生活最明確清楚的定義。

沒地方住,總統蓋給你

烏拉圭總統的月薪約為29萬披索,總統與一般勞工一樣,依法每年可領取14個月的薪資。這表示總統每個月可領到約1萬4千美元的薪水,相當於年薪近17萬美元。這在烏拉圭是非常優渥的薪水,因為2014年烏拉圭的基本工資只有四百美元出頭,根據2013年底的統計, 國民平均月薪約為588美元。

穆希卡將87%的總統薪水都捐出去了。

「重點是我已經有固定的生活方式,不會因為當了總統就改變。所以這份薪水我花不完。其他人或許覺得不夠用,但對我來說太多了。我妻子是參議員,她必須花很多錢贊助政黨之類的,但是光她一個人賺的錢就夠我們兩人生活了。我們還有多的錢可以存在銀行應付急用。我捐錢贊助我的政黨,和一個替單親媽媽興建住宅的計畫案。對我來說這不是負擔,而是責任。」他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時這麼解釋。

穆希卡最重視的捐款項目,是一項名為「合作計畫」的互助建案,是烏拉圭全國的一項大規模合作方案。穆希卡提出的計畫不僅止於多蓋房子:他設定的最終成就是透過個人努力及團體合作,為有需要的人興建自有住宅。身為總統,他卻經常在工程期間出入工地,開著他的自用車幫忙載運建材。

2012年9月,穆希卡在媒體前曝光時鼻子上有一個傷痕。當時穆希卡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報紙頭條──原來是颶風來襲,總統出門幫鄰居把快被吹掉的屋頂固定好,鐵皮屋頂被強風掀起,穆希卡在跟屋頂奮戰時臉上被刮傷。

「我們幾個鄰居想把鐵皮屋頂固定好,趕快把它綁牢,但我們最後還是沒辦法。還好我沒受什麼傷,稍微擦破皮而已。」他是這樣回應記者詢問的。他最擔心的反而是在烏拉圭總統行館安丘雷納居附近,「有2百多棵大橡樹被吹倒了,這麼老的橡樹怕救不回來。」當時的颶風每小時風速超過150公里,造成許多樹木傾倒。

兩場聞名於世的演說

聯合國大會中,各國領袖都有數分鐘的發言時間,但幾乎所有發言都會超過表定時間,主席往往得不斷促請講者盡快結束;只有當演講主題跟議程緊密相關,或內容明顯吸引與會人士注意的情況,才會獲得大會主席特許繼續發言。

在2013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穆希卡竟發表了長達45分鐘的言論,期間完全沒有人打斷。他在演說中深切反思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這種生活方式會對全人類、對環境、對家庭生活帶來的後果,並提出了假設性的戲劇化觀點──如果在他人生走到尾聲時,人們還沒有懸崖勒馬的話會出現什麼後果。

「我們在過一種奢侈浪費的生活。但事實上這對自然、對人類前途的發展都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這種與簡約和節制背道而馳的文化,是違反一切自然循環的,但更糟糕的是,這種文化讓人們無法自由地享受人際關係,體驗愛情、友誼、冒險、合作和家庭等真正重要的價值。這種文化讓人們無法享受自由時間,讓我們不能去好好地欣賞和觀察自然美景;這都是金錢沒辦法買賣的珍貴體驗。 」 

穆希卡贊成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工作來限制工時。他常常抱怨當上總統之後,除了治理國家以外,就沒什麼時間可以花在其他的嗜好上了。

他在演說中嚴詞反對消費主義,認為減少物質約束就能夠享有更大的自由,這也漸漸成為他演講內容的中心思想之一。他是烏拉圭總統,卻非常擔心全人類未來的走向。

他在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上說道:「人生在世的意義,不僅僅只有空泛的進行開發。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是要活得幸福。因為人生苦短轉瞬即逝,沒有任何財產比生命還重要,這是最重要的。」這場地球高峰會的宗旨是就環保層面達成國際協議,但結果卻是失敗的。他認為「因為人們得工作,好維持這種『用完就丟』的文明,而使我們陷入惡性循環當中。這些都是政治問題!我們必須開始爭取一種不同的文化。」 

穆希卡認為在生活中和政壇上,最重要的就是「讓個人自由」。

本文摘自寫樂文化《總統的品格》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244&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文章標籤

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病風險會隨代謝症候群要素數量改變

促進燃脂,先無氧再有氧

由於難以取得詳細的檢查內容,故此研究以「BMI值25以上」取代腹圍,並適當調整其他基準後加以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跟未帶有任何要素的人相比,擁有3個以上代謝症候群要素的人罹患骨關節炎的風險為其2.7倍。

促進燃脂,先無氧再有氧

代謝症候群患者的發病風險上升至3倍

骨關節炎是一種與肥胖關係甚篤的疾病。體重增加後膝蓋所承受的重量倍增,自然會引起疼痛。然而,當膝蓋出現疼痛感後,特別容易因缺乏運動而招致肥胖,而肥胖又有可能會招來「代謝症候群」。 

這幾年已經出現了針對骨關節炎與代謝症候群關聯性的相關研究。代謝症候群的判定基準包括腹圍、血壓等4項,但此研究做了些許調整,不以腹圍為代謝症候群的指標,而是改用「BMI值」。 

根據分析數據顯示,在左頁的代謝症候群要素中,同時符合3項以上的人,罹患骨關節炎的機率比未帶有任何因素的人還多了3 倍左右。

促進燃脂,先無氧再有氧

 

擺脫肥胖身材,避免病情惡化

代謝症候群的英文名稱為「Metabolic syndrome」,與高血壓、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有很深的淵源。代謝症候群指的是本身屬於內臟脂肪型肥胖的人,體內血壓、血糖值、血中脂質其中2項出現異常的狀態。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動脈硬化」的速度也會急速加快。 

動脈硬化指的是血管處於變硬、脆化的狀態,惡化後恐引起腦血管病變、心臟病等攸關性命的重大疾病。此類重大疾病發病後留下後遺症的風險極大,有不少人因此面臨看護生活。 

為了預防生活習慣病及骨關節炎惡化,擺脫肥胖身材絕對是首要關鍵。 

Point! 
代謝症候群引起的肥胖會加重膝蓋的負擔。 

用有氧運動增加運動量及擺脫肥胖身材 

建議大家循著無氧運動→有氧運動的順序 :

促進燃脂,先無氧再有氧

 

促進燃脂,先無氧再有氧

 

體內的脂肪會轉化為能量來源

透過基本肌力訓練強化肌力、改善膝蓋的活動順暢度之後,應以減重為目標開始運動。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及無氧運動兩種,建議大家先從「有氧運動」開始做起。 

有氧運動指的是須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吸取氧氣的運動。身體會利用運動時吸入的氧氣燃燒體內脂肪,將之轉換為運動過程中所須的能量。此外,有氧運動還能給予肺部、心臟及血管良好的刺激,提升全身的耐久力。 

有氧運動包括健走、水中運動、騎單車等,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即可,但務必要持之以恆。偶爾改變運動種類也是轉換心情的好方法。 

可以在做完基本肌力訓練後後施做有氧運動

在做完「伸展操+肌力訓練」這套基本訓練後緊接著做有氧運動,可望得到更顯著的運動成效。 

在肌力訓練的過程中,身體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能量,主要會燃燒儲存在肌肉內的「肝醣」。由於此時體內不必消耗氧氣,故稱此類運動為「無氧運動」。 

在無氧運動結束後,體內會分泌出大量的「生長激素」。生長激素不僅能強化肌肉、骨骼及免疫細胞等組織,還能促進體脂肪燃燒。 

因此,先進行肌力訓練,待生長激素開始分泌後緊接著做有氧運動,即能有效提升體脂肪燃燒率。 

Point! 
以有氧運動配合肌力訓練,使體內不易堆積脂肪。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0553

文章標籤

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上週舉辦「病人自主權利法草案」公聽會,草案也通過初審,此法案期望將來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植物人、重度以上失智、疾病痛苦難以忍受且無法治癒的病人,若已預立醫療指示,醫師可以依其意願不施行急救或撤除維生設備。不過,各界對部分條文仍有不同看法,草案是否通過仍有變數。

當生命接近尾聲,醫療決策格外困難。如何才能讓病人少受點苦,家屬少一點天人交戰?

***** 

拿著「氣管內管置入術說明書」,林女士猶豫了。 

母親已80多歲,多種慢性病纏身,頻繁進出醫院,身體愈來愈虛弱。這次又因為肺部感染而住院,呼吸很喘,醫生說需要插氣管內管幫助呼吸,但插下去之後會不會變成長期使用呼吸器,誰也不知道。插管會不會太折騰老人家了?但如果不插,是不是太早放棄了?  

照顧病重的家人不容易,常常要面對困難的醫療決策: 

1.感染肺炎要不要插管? 

末期病人的免疫力低下, 各種感染的機會增多,比如肺炎,往往成為壓垮病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但肺炎可能是可以治療的,那麼病人呼吸困難時究竟要不要插管,維持呼吸換氣的功能?甚至是否接受抗生素治療?醫師認為這需要評估病人的整體狀況及預後來決定。

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科主任蔡佩渝說,有些在醫療上判定是疾病末期的病人,第一次發生這種急性感染,但是身體活動功能還很好,體力與營養狀況也足以應付這次急性問題,仍然會建議積極處理,包括暫時的插管治療。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兆勳說,如果一個醫療處置對病人是好的,那當然要做,如果對病人不好,當然不做,但困難的是不確定它對病人好不好,這時可以考慮「限時治療」─先做,再評估效益。比如危急時先插管,如果治療兩、三週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增加痛苦,就可考慮撤除。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法後,撤除維生設備需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判定末期、一位最近親屬簽署同意書即可,彈性比過去大,等於有退場機制,可以設停損點,醫生、家屬都不會那麼為難。「撤除維生設備,幫助病人善終,也是一種作為,」淡水馬偕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黃銘源說。 

但末期病人如果反覆同一部位感染,比如一再發生肺炎、呼吸衰竭,且體力及整體狀況不佳,插管就是艱苦的負荷了。「即使肺炎的治療有起色,原本的疾病仍然持續侵蝕病人的身體,因此不建議插管,避免讓病人多受苦,」蔡佩渝指出。也建議醫療人員及家屬找機會詢問病人的想法。「盡早表達意願,到時家屬就能遵循,」蔡兆勳說。
2.要不要插鼻胃管灌食、打點滴? 

老一輩有「寧可痛死,不能餓死」、「不讓病人吃飽將來會變餓死鬼」等觀念,因此希望病人即使不能經口進食,也要用鼻胃管灌食,不能餓著。「這樣做,安慰了家屬,卻苦了病人,」新店耕莘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江維鏞感嘆。另一位醫師則直言:「臨終病人還插鼻胃管灌食,是滿足家屬的需要,而不是病人的需要。」 

要不要用鼻胃管灌食,要考慮病人的餘命、對病情是否有幫助、病人的意願及能否改善生活品質等因素。 

蔡佩渝說,如果推估病人還有半年左右壽命,當然不能餓他半年,但如果已經臨終(生命約剩兩週以內),建議就不要再灌食或給太多點滴,因為器官已接近停擺,給太多食物、水分不但不能延長生命,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台北榮總護理部督導長、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蘇逸玲的阿嬤活到90幾歲,自然衰老而逝,往生前幾天就告訴家人「我不想吃東西了」,可見食欲減少是人體衰老的自然過程。 

她說,國外早有許多研究,證實病人必須「臨終脫水」才會舒適。如果臨終前還打點滴、用鼻胃管灌食,因為器官、代謝功能已衰竭,水分排不出去,會導致喘、痰變多、呼吸有特殊聲音(死亡嘎音)、腹脹、嘔吐、水腫,病人連呼吸都累。看到家人變成這樣,家屬常常悲痛不已。 

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科主治醫師黃馨葆說,家屬的觀念需要改變,「病人是因疾病而去世,不是因為水分或食物不夠。」而這有賴醫護人員與病家建立信任關係,及早溝通討論,才不致讓病家誤以為要把病人「斷水斷電」,連點滴都不給,蔡兆勳指出。 

黃銘源說,有時家屬不能接受馬上停掉點滴,所以醫護人員會用「減法」,比如本來一天給1500cc,慢慢減到500、250cc,兼顧病人舒適與家屬感受。
 
3.打嗎啡止痛會不會上癮或加速死亡? 

有位阿公因癌末住進安寧病房,醫師打了兩針嗎啡為他止痛,結果當晚他就去世了。家屬認為醫生怎可用嗎啡將阿公「安樂死」,加速他的死亡,要求醫師賠償。 

另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病末期的爺爺,喘到想自殺,「我不怕死,我怕吸不到氣!」醫生開給他一點嗎啡止喘,他好多了,打消自殺念頭。 

末期病人常會痛、喘,嚴重到無法成眠。到底可不可以用嗎啡來減輕痛苦? 

一位醫師透露,台灣人非常恐懼嗎啡,害怕上癮或加速死亡,病人寧願忍耐,也不敢用它來止痛、止喘,甚至有些醫生也不敢開嗎啡給病人,「裡面夾雜著對醫療糾紛的恐懼。」有的醫生在幫病人打嗎啡前,還把家屬都找來跟病人「道別」,深怕這一針打下去病人的呼吸就停了。 

「大家誤會嗎啡了,」黃銘源解釋,嗎啡可以有效止痛、止喘,在醫師監控下使用,並不容易成癮,有時使用劑量增加,常是因為病情惡化、病人更痛,並不是因為上癮。 

跟所有藥物一樣,嗎啡也有不良反應,比如呼吸抑制(因此讓人誤以為會加速死亡)、噁心、頭暈、便秘等。蔡兆勳建議,用嗎啡之前醫師一定要跟病人和家屬詳細溝通解釋,並且澄清用藥的目的是減輕痛苦,不是安樂死,正確使用並不會加速死亡。「是疾病讓病人死亡,不是嗎啡。就算不用嗎啡,他還是會走。」 

多位醫師都建議,不妨權衡病人的痛苦與死亡的過程。如果喘和痛讓死亡的過程更痛苦,那麼用藥減輕痛苦是對的。 

江維鏞說,給嗎啡的原則是:少量開始、緩慢增加,並監控病人的呼吸速率、檢查瞳孔大小,這樣使用嗎啡是安全的。 

相對於台灣,國外對使用嗎啡的態度較開放。黃馨葆說,歐洲止痛性嗎啡類藥物人均使用量的前幾名包括奧地利、瑞士、英國、德國、丹麥,都是重視生命末期照顧的國家,「可以說愈先進的國家愈普遍使用嗎啡類藥物幫病人減輕痛苦。」
 
他去年去歐洲開會,各國簽署宣言,呼籲各國讓生命受到威脅的病人得到良好醫療照顧,包括使用嗎啡。「他們把接受安寧緩和醫療、減輕痛苦當成基本人權。」 

4.安寧療護就是「斷水斷電」,讓病人等死? 

聽到安寧療護,有些民眾擔心是不是什麼也不做,任由病人死亡。 

「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好好活到最後一刻,」安寧療護創始人桑德絲(Cicely Saunders)醫師道出安寧療護的真諦。 

「安寧療護不以治本(治癒疾病)為目的,因為這目標已經無法達成,因此要更積極減輕病人的身心靈痛苦,比如止痛、止喘、減少焦慮與恐懼等,把治標做到極致,同時也照顧家屬的身心,絕不是什麼也不做,」黃馨葆強調。 

不只減輕身體的痛苦,安寧療護還要減輕末期病人心靈的痛苦,透過陪伴式的照顧幫助他們回顧生命、肯定自己,並化解衝突、圓滿心願、透過心性成長產生內在的力量面對死亡,安排後事,與親友道別,心平氣和接受死亡。「末期病人心靈的痛苦其實不亞於肉體的痛苦,但過去經常被忽略。安寧療護希望幫助病人同時減輕肉體與心靈的痛苦,享有平安和尊嚴,這才是善終,」蔡兆勳說。 

他照顧過一位20出頭的癌末病人,「這麼年輕就要面對死亡,他會甘心嗎?他的父母會甘心嗎?」年輕人住院時用頭巾包住頭,完全不與人交談,他明明還可以下床,卻在床上大小便,弄得髒臭不堪。 

安寧團隊人員對他的憤怒情緒、身心靈整體痛苦感同身受,不但沒有指責他,還持續關懷陪伴他,終於讓他願意講話、下床活動,甚至在慶生會上唱歌跳舞。「雖然他的病沒有好轉,但找回了生命力。即使生命有限,仍然有活力、有品質。」  
 
延伸閱讀:「 如何幫助末期慢性病人善終? 」《康健雜誌》180期
文章標籤

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彭仁奎(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2014.05.06

我曾經多次詢問我們的醫學生或住院醫師:「哪些病會被醫師治好?」我指的是可以被治癒(cure) 的疾病。

他們細數多年來努力學習的各種疾病,會意外地發現到,能夠被醫師徹底治癒的疾病,其實不多。這些能夠被治癒的疾病,多半是外科系的疾病(可以開刀的、可以用外用藥治療的);其他則包含:感染症(對於抗生素、抗病毒藥治療有效者)、消化性潰瘍、內科系當中可以介入治療者(如:心導管治療、大腸鏡切除瘜肉)……等等。

事實上,有些疾病要靠自癒,這牽涉到健康習慣與環境因素,以及適當的症狀緩解與支持性治療。另外有許多疾病只能被控制 (control),大部份的慢性疾病與退化性疾病皆屬之。

既然如此,醫師的角色就不重要了嗎?沒有辦法治癒病人,難道就是醫療無效、醫療失敗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面對疾病,同時考慮到醫療的極限,我們反而應該更寬廣地去設定醫療的目標:

1.先求治癒 (cure)。

2.如果不能治癒,至少要能夠控制 (control),減少併發症與失能的發生。

3.如果不能夠控制,至少要讓病人過得舒服 (comfort),支持病人,緩解症狀。

4.如果死亡已經不可避免,至少要讓病人的臨終過程平安、維持尊嚴 (dignity)。

因此,無論是治癒性治療 (curative treatment)、疾病控制 (control of disease)、支持性治療 (supportive treatment)、或安寧療護 (hospice care, palliative care),隨著病程的演變,都會在病人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都屬於「積極治療」。

曾經多次有癌症病人或家屬問我:「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往往不能開刀、不能接受化療,這樣算不算只是『消極治療』?

我反思:「那什麼叫做『積極』?」我的看法是,「積極」與否,不在於醫療處置的形式或價格,而是在於:是否用最「積極」的態度,去尋求當下 (here and now) 最「適合」於病人的治療方式 (most appropriate or optimal treatment)?而這個「適合」則取決於:病情嚴重度、每一個醫療處置的利與弊、以及病人的意願。

如果一個癌症末期的病人或家屬,要求醫療團隊一定要「救到底」(包含各種急救與維生設施),他當然有權利這樣要求。

雖然我的內心並不忍心他們這樣做,但我還是得跟他們好好分析這種處置的利弊得失(尤其是病人後續可能遭受到的折磨),並且提供安寧療護的治療選擇。(當然,談話的過程還是要委婉一些,並多考慮到他們的考量與感受。)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疑似癌症的病人找我,要我提供安寧療護「就好」,不想去接受標準治療(即使標準治療的治癒率可能相當高)。這時候,除非很特殊的狀況(如:超高齡、多重複雜疾病、功能嚴重缺損),我反而得苦勸他至少完成診斷與分期,再跟專科醫師好好討論。

所謂「過猶不及」,這兩者都是安寧療護所希望避免的。

在上述的例子當中,針對病人要求的醫療,前者可能是「過」,後者可能是「不及」,我們就得積極地幫他們尋找最合適的醫療方式,哪怕他們最後的選擇不如我們所預期。

該治療而不治療,這叫「消極」。不該治療而硬去治療,不叫積極,而可能是「破壞」。

有時在治療之前,沒有辦法輕易判斷後果,所以先嘗試治療一段時間看看(time-limited trial),這是可以的。但如果治療下去之後,發現弊遠大於利,那就要考慮收手或轉彎,這不是退縮,反而是一種積極、負責的表現。

關於安寧療護的迷思,實在需要好好釐清。安寧療護不是「安樂死」。安寧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

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同意書」 (Do Not Resuscitate, DNR),絕不等於放棄醫療照護 (Do Not Care)。

事實上,安寧療護是一個高度專業的領域,需要多種專業人士共同參與。安寧病房的團隊,包含: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營養師、宗教師、藝術治療師、志工、…等等。安寧病房照顧人力比最高,並兼顧身、心、社會、靈性種種面向。對於末期病人來說,如果這不是積極,那什麼才是積極?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腫瘤治療的進步,有些癌症變成好似慢性疾病一樣,同時進行「抗癌治療」(追求治癒機會)與「安寧療護」(緩解痛苦)並不違背。

此外,許多非癌症的末期病人,也很需要安寧療護。如果這些非癌症的專科領域能夠融入安寧療護的思維、或者求助於院內「安寧共同照護」服務,一定能夠把醫療服務的層次提升不少。

從事癌症與非癌症安寧療護這些年來,其實我所做的核心內容,不外乎陪伴病人及家屬「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永遠懷抱希望,但也為最差的情況做打算。)

我們從絕望當中,找到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案,來幫助病人。我們也警覺著死神的伺機而動,盡可能預先幫助病人及家屬做好準備。儘管距離理想還有一段距離,我堅信安寧療護是一種積極治療,是讓生死兩相安的重要助力。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619

文章標籤

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